第二讲 “精神界之战士”安在? ——青年鲁迅向往的生存方式、呈现的话语形式第二讲 自测1、青年鲁迅主要是在▁▁一文里呈现他对“反叛—抗世”型生命方式的心仪。
a、《人之历史》
b、《文化偏至论》
c、《破恶声论》
d、《摩罗诗力说》
2、《摩罗诗力说》提到的“摩罗诗派”,其实是数位▁▁诗人。
a、浪漫主义
b、古典主义
c、现实主义
d、荒诞派
3、在《摩罗诗力说》鲁迅批判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倾向。
a、叛世
b、隐逸
c、独立
d、个性主义
4、“怼世俗之浑浊,颂己身之修能,怀疑自遂古之初,直至百物之琐末,放言无惮,为前人所不敢言。”这是鲁迅颂扬▁▁的话。
a、“诗三百”
b、屈原
c、杜甫
d、雪莱
5、“立意在反抗,指归在动作”,这是鲁迅欣赏的▁▁诗人的核心特征。
a、湖畔派
b、象征派
c、意象派
d、所谓“摩罗诗派”,即积极浪漫主义
6、《摩罗诗力说》中,鲁迅肯定的诗人有▁▁。
a、修黎(即雪莱)
b、普式庚(即普希金)
c、裴伦(即拜伦)
d、来尔孟多夫(即莱蒙托夫)
7、下列话语特性在留日鲁迅的话语形式中都存在。
a、批判
b、解构
c、出语和缓
d、“肯定—建构”
8、“今索诸中国,为精神界之战士者安在?有作至诚之声,致吾人于善美刚健者乎?有作温煦之声,援吾人出于荒寒者乎?”出自《破恶声论》。
9、“然中亦多芳菲凄恻之音,而反抗挑战,则终其篇未能见。”这里,鲁迅议论的是屈原的诗章。
10、“是故将生存两间,角逐列国是务,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若其道术,乃必尊个性而张精神。”这是鲁迅《文化偏至论》中的话。
第四讲 作为现代哲学小说的《示众》第三讲、第四讲自测1、“沉默鲁迅”的意思是▁▁。
a、鲁迅在1909至1917年之间,公开发表的文字比较少,人生状态也比较特殊
b、鲁迅没有文字发表
c、鲁迅放弃写作了
d、“沉默鲁迅”这个说法没有意义
2、1911年的时候,鲁迅写作了小说▁▁。
a、《示众》
b、《怀旧》
c、《呐喊》
d、《端午节》
3、鲁迅的《示众》,神似荒诞派戏剧《等待戈多》,后者的作者是▁▁。
a、卡夫卡
b、加缪
c、普鲁斯特
d、贝克特
4、“沉默鲁迅”所遭遇的“木瓜之役”,其实是▁▁ 。
a、留学归国的鲁迅等冒犯了校长的尊严
b、鲁迅等人觉得自己的薪水太低
c、鲁迅等诸多新型知识分子与文化保守势力之间难以避免的精神意识冲突
d、年青人与年老前辈之间的生活矛盾
5、《示众》最核心的深层主题,当是▁▁。
a、曝露人在精神上的虚无不义境状
b、一群人的热闹围看
c、批判中国人的闲散生活
d、展现一时代的街头风俗、习惯
6、“沉默鲁迅”所遇到的人生困境,大抵有▁▁ 。
a、冰窟般的不幸婚姻
b、谋生也并不容易
c、生活中的应酬也多
d、心内的理想不得实现之路径
7、《示众》在形式上的现代派风格,体现在 ▁▁ 。
a、无故事情节
b、无中心人物
c、无人物性格、命运
d、人物语言散漫,无连贯性
8、日本现代思想家竹内好对“沉默鲁迅”,更尤其是北京蛰伏时期(1912年至1917年)的鲁迅高度重视。
9、鲁迅写于1911年的《怀旧》与写于1925年的《示众》在精神内涵上的关联不多。
10、《示众》虽然堪称一部现代哲学小说,但其中仍然存在对中国社会历史的关键性问题的呈现。
第五讲“示众”场景的族群们第五讲 自测1、《示众》对《呐喊》《彷徨》的灯光性作用呈现为▁▁。
a、启示读者注意《呐喊》《彷徨》诸人物身心间的虚无问题
b、让人们留意看客们的懒散
c、提醒人们留心看客型人物的存在
d、告诉人们故事情节和中心人物并不重要
2、《药》中的所谓“被看”,表现为晚清革命党人夏瑜的被▁▁。
a、颂扬
b、同情
c、理解
d、极其偶然地闲谈了一番
3、《孔乙己》里的一句: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此语在最深处暴露了取笑孔乙己,▁▁。
a、对于众人,本是一件可有可无的无聊之事,但是,这件无聊的事撕裂着孔乙己的人生伤口;众人在无聊、无意之间伤害着可怜的孔乙己
b、这没什么不可以的,无所谓吧
c、是一桩有意谋划的恶性之事
d、是一场玩笑,无伤大雅的
4、祥林嫂的悲惨故事,最后被小说比喻成“渣滓”,因为▁▁。
a、祥林嫂讲的次数太多了
b、鲁镇人忙碌起来,没有时间听祥林嫂的故事了
c、祥林嫂的讲述已经变得语无伦次
d、对于鲁镇众人而言,祥林嫂抑制不住的伤心往事已经被听厌,失去了新鲜的刺激效应,被视同“渣滓”
5、作为威权型人物的一类,《长明灯》中的四爷呈现为▁▁。
a、严守旧理,一丝不苟
b、听比他更有威权的人物郭老娃的话
c、很难看出他对“旧式公理”的真正态度,言语商议之间,他最为精明、敏感的是自己在物质利益上的得失
d、同情他的侄子,愿意帮助侄子
6、大致地,看客群落广泛存在于▁▁等作品中。
a、《孔乙己》
b、《狂人日记》
c、《祝福》
d、《药》
7、《祝福》中的鲁四老爷,大抵有着以下几个的特点。
a、严守旧理
b、有同情心
c、不知社会变革之价值
d、欣赏“新党”们
8、祥林嫂向“我”发问灵魂和地狱的有无问题,她朦朦胧胧地已经不再信服鲁镇的规则或说法了。
9、《阿q正传》愈到后面,愈显出几分明显的悲剧性,作者内心是对阿q有着同情的。
10、《长明灯》里的四爷跟《狂人日记》的赵贵翁是一个类型的威权型人物,都是严守旧理的。
第九讲 《呐喊》《彷徨》的三重意义结构第8-9讲测试1、《在酒楼上》收在鲁迅的小说集 ▁▁中。
a、《彷徨》
b、《呐喊》
c、《故事新编》
d、《华盖集》
2、《孤独者》存在两个核心主人公魏连殳和“我”,他们是▁▁。
a、一般性的熟人。
b、彼此非常不同的人。
c、是一类形象,但是又存在人生道路的不同走向。
d、相互敌对的人。
3、鲁迅笔下的新型知识分子人物,从吕纬甫到魏连殳,妥协、沉沦的程度,▁▁。
a、几乎是同等的,没多少差异。
b、到魏连殳时,已经尤其惨痛、惨烈。
c、无法比较。
d、越来越轻微了。
4、《呐喊》《彷徨》在哲学层面的内涵,在▁▁一篇中最为突出、集中。
a、《示众》
b、《阿q正传》
c、《祝福》
d、《长明灯》
5、《呐喊》《彷徨》中涉及的思想禁锢问题(“从来如此”“你说便是你错”)、“等级—奴性”意识(阿q不自觉的下跪),直至人身控制倾向(《长明灯》里疯子的被锁禁)等等,大抵是对▁▁的批判。
a、中国社会陈腐、野蛮的“思想—文化”状态、人际关系。
b、中国人的人性状态。
c、中国人不在乎意义、价值有无。
d、以上三种回答都不对。
6、6. 下列说法,哪些是对《呐喊》《彷徨》精神内涵的正当陈述?
a、《呐喊》《彷徨》对国人的人性状态进行了批判,构成了所谓的国民性“批判—反思”议题。
b、《呐喊》《彷徨》以极大的笔墨暴露了中国社会的一系列问题,诸如物质生活的贫乏困顿,精神思想上的禁锢、僵化,人与人关系上的专横暴虐,等级意识、主奴观念浓重,欠缺现代平等意识等。
c、以《示众》为强有力的“灯光柱”,《呐喊》《彷徨》存在一种对国人精神上的虚无不义的深度透视,这是《呐喊》《彷徨》在哲学层面的内涵。
d、以上三个方面共同存在,相互关联,共同筑成了《呐喊》《彷徨》多重、有机的意义世界。
7、下面的说法,呈现为《呐喊》《彷徨》的哲学内涵的有▁▁。
a、旁观者(看客们)丝毫不问意义的热看、空看,让读者能够体味到,小说背后曝露虚无的目光。
b、一系列理想主义者(新“新党”们)逼于生存,对理想渐趋弃置,所谓无奈沉沦,其中见出觉醒者对曾经拥抱的意义价值渐趋弃置,沉沦之路也是滑向虚无的人生路。
c、《呐喊》《彷徨》的国民性“批判—反思”议题也是哲学意义上的内涵。
d、以上三种说法都是对的。
8、《呐喊》《彷徨》的意义体系,也就是它在社会历史层面上的意义体系。
9、《孤独者》中的魏连殳是沉沦,自戕了,然而,他的朋友“我”还在追索理想的路径上“走着”。
10、《呐喊》《彷徨》的哲学内涵,是它的有机意义体系中十分深刻的一层,这一层面的意义具,有某种时间上的恒久性。
猜你喜欢
- 2023-10-22 23:54
- 2023-10-22 23:40
- 2023-10-22 23:26
- 2023-10-22 22:57
- 2023-10-22 22:41
- 2023-10-22 22:37
- 2023-10-22 22:16
- 2023-10-22 22:14
- 2023-10-22 22:10
- 2023-10-22 2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