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汉语与文化概说随堂测验1、语言是以 为外壳、以意义为内容的符号系统。
a、词汇
b、声音
c、语法
d、思维
2、《 》全剧叙写了书生张生(张君瑞)与相国小姐崔莺莺在仕女红娘的帮助下,冲破孙飞虎、崔母、郑恒等人的重重阻挠,终成眷属的故事。
a、《南柯记》
b、《红楼梦》
c、《西厢记》
d、《牡丹亭》
3、人类的语言具有 等特征,所有这些均是动物语言所不具备的。
a、任意性
b、约定俗成性
c、系统性
d、能产性
4、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时,语言本身也是一种文化形式。
5、鹦鹉可以背诵唐诗,所以鹦鹉也和人类一样可以使用语言。
6、语言就是一种符号系统,它通过系统组合复杂的声音以传达意义和情感,由语音、 、语法三个要素构成。
第二节 汉语和汉字起源随堂测验1、我国第一位对文字进行广泛搜集,并加以认真整理,从而创制出一套成体系的文字的人物是 。
a、女娲
b、伏羲
c、夸父
d、仓颉
2、下列对文字起源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字是在人类的长期生产实践中逐渐产生的。
b、世界上的古老文明都有自己独立形成的文字, 这些文字都跟图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c、我国目前能确定的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
d、文字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一旦产生, 便永恒流传, 如中国的汉字历经几千年传承至今。
3、下列哪些是关于汉字起源的传说 。
a、结绳说
b、契刻说
c、八卦说
d、图画说
4、当记事性图画逐步简化成抽象的 ,并且赋予了一定的读音时,文字就产生了。
第三节 汉语与汉文化关系随堂测验1、甲骨文,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它最早出土于 。
a、河南洛阳
b、陕西咸阳
c、河南安阳
d、陕西西安
2、全部文化、文明依赖于 。
a、图画
b、甲骨文
c、符号
d、文字
3、汉代有哪三位学者对“六书”的名称进行解说 。
a、郑众
b、刘熙
c、班固
d、许慎
4、甲骨文是汉字的早期形式,是迄今我国发现最早的文字。
5、许慎《说文解字》首创 理论,将其分为540个,按意义类别将不同的汉字分列其下,使汉字的排检变得有章可循。
第四节 汉语与先民生活随堂测验1、山西襄汾陶寺文化遗址中期小城内王族墓中出土了一件骨耜,骨耜上有一个刻划符号,学者将它释作“辰”字的初文,就是甲骨文“辰”字的前身,“辰”是一个表示 的象形字。
a、农具
b、动物
c、婚姻
d、时间
2、《诗经·豳风·七月》:“二之日其同,载缵武功,言私其豵,献豜于公。”其中“豵”“豜”指的是哪种牲畜 。
a、马
b、猪
c、羊
d、牛
3、下列汉字中意义与战争有关的是_____。
a、灋
b、取
c、俘
d、廌
4、古代男女劳作,有明确的分工:男主外,女主内,女子多在田间劳作。
5、马、牛、羊、___、犬、鸡等六种与人类生产生活联系密切的动物被称为“六畜”。
第一章 单元测验1、语言是以 为外壳、以意义为内容的符号系统。
a、词汇
b、声音
c、语法
d、思维
2、甲骨文“化”的古文字像一正一倒两个人形,对甲骨文“化”的字形分析我们可以得知“化”的本义是 。
a、变化
b、化解
c、分化
d、融化
3、是文化的最重要载体。同时,它本身也是一种文化形式。
a、信息
b、语言
c、精神
d、财富
4、《 》全剧叙写了书生张生与相国小姐崔莺莺在侍女红娘的帮助下,冲破孙飞虎、崔母、郑恒等人的重重阻挠,终成眷属的故事。
a、《南柯记》
b、《红楼梦》
c、《西厢记》
d、《牡丹亭》
5、认为汉字由卦爻符号演化而来。爻是组成八卦的长短横道,一横道为阳爻,断开的横道为阴爻。一个阳爻为一,两个阳爻为二,三个阳爻为乾,坎卦演化为水。
a、八卦说
b、仓颉说
c、契刻说
d、结绳说
6、仓颉作书的传说透露出两条文化信息,其中一条提到汉字的起源时代是 。
a、夏朝
b、黄帝时代
c、商朝
d、西周
7、又称“契文”、“殷墟文字”,最早出土于河南安阳之殷墟。
a、甲骨文
b、金文
c、篆文
d、隶书
8、是古代神话中的一种与刑法有关的神兽。其体形大者如牛,小者如羊。懂人言知人性。它怒目圆睁,能辨是非曲直,能识善恶忠奸。
a、貔貅
b、廌
c、麒麟
d、饕餮
9、《诗经·豳风·七月》:“二之日其同,载缵武功,言私其豵,献豜于公。”其中“豵”指的是 。
a、一岁的小猪
b、三岁的猪
c、母猪
d、成年的猪
10、“红娘”除了表示人名外,在汉语中其文化内涵还可指代 。
a、织女
b、美女
c、媒人
d、妇女
11、从产生后便一直沿用至今的文字是_____。
a、圣书字
b、汉字
c、楔形文字
d、玛雅文字
12、甲骨文“辰”字的前身,是一个表示_____的象形字。
a、动作
b、植物
c、动物
d、农具
13、甲骨文,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它最早出土于 。
a、开封
b、西安
c、安阳
d、洛阳
14、下列有关汉字演变过程,排序正确的选项是 。
a、甲骨文、金文、篆文、隶书、楷书、行书
b、甲骨文、篆文、金文、隶书、楷书、行书
c、甲骨文、金文、篆文、楷书、隶书、行书
d、甲骨文、金文、篆文、隶书、行书、楷书
15、人类的语言具有 等特征,所有这些均是动物语言所不具备的。
a、任意性
b、约定俗成性
c、系统性
d、能产性
16、下列汉字中字义与战争有关的是_____。
a、灋
b、取
c、俘
d、廌
17、语言就是一种符号系统,它通过系统组合复杂的声音以传达意义和情感,由 、 、 三个要素构成。
a、语音
b、词汇
c、语法
d、文字
18、下列汉字中字义与金钱有关的是_____。
a、赊
b、货
c、坝
d、贿
19、下列选项中,属于“六书理论”中造字之法的有 。
a、象形
b、转注
c、会意
d、形声
20、下列说法中,正确的选项有 。
a、汉字的起源时代是黄帝时代
b、上古时代巫、史不分家
c、在甲骨文、金文中存在着很多图画文字的痕迹,有较强的图画性
d、爻是组成八卦的长短横道,一横道为阴爻,断开的横道为阳爻。
21、汉字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实践中由劳动人民共同创造的,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22、鹦鹉可以背诵唐诗,所以鹦鹉也和人类一样可以使用语言。
23、每个民族的语言都是自己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或者说,语言是历史文化的“活化石”。
24、西安半坡陶文是简单的独体刻画符号,足以构成文字系统。
25、取的本义是获取左耳,在远古时期与战争有关。
26、古汉字字形“男”“妇”反映出男女劳作明确的分工。
27、甲骨文是汉字的早期形式,是迄今我国发现的最早的文字。
28、汉字是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汉字的产生、发展和演变都要收到汉文化的制约和影响;汉字当中也包涵着丰富的汉文化。汉字与汉文化互相影响,共同发展。
29、文字有着强大的生命力,一旦产生,便永恒流传。
30、汉字是中国通用的唯一交际工具。
第二章 汉语与物质文化第一节 汉语与服饰文化(上)随堂测验1、中国古代很早就把衣着与 二者,称为“生民之本”。
a、饮食
b、住房
c、婚姻
d、交通
2、纺织工具的出现在人类服饰发展史具有重大意义。据考古发现,早在新石器时代,我国就有了 。
a、纺坠
b、纺锤
c、陶纺轮
d、纺织梭子
3、在原始社会,先民会使用 等材料来制作衣饰。
a、树叶
b、兽皮
c、麻布
d、丝帛
4、人类初始,受生产力极端低下的制约,只能顺乎自然,男女老少尽赤身裸体。
5、《诗经·卫风·氓》:“氓之蚩蚩,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描写了男女通过卖丝和买丝相爱。
第二节 汉语与服饰文化(下)随堂测验1、剪短头发在上古被认为是所谓“蛮夷”的风俗。至于剃光头,那是一种相当重的刑罚,上古时期称剃光头为 。
a、髦
b、髡
c、髣
d、髫
2、“履”字本义为 ,后世成语有“郑人买履”。
a、鞋
b、多次
c、践、踩
d、反复
3、古代称龙袍为“衮”,这是 的礼服。
a、天子
b、贫民
c、高级官吏
d、外国使者
4、屐和舄不同。屐是木头鞋。屐的底下只衬一块薄板,甚至只是复底,舄而底下是厚板,而且前后有齿。
5、衣裳连属制,始于周代,古代叫做“ ”。
第三节 汉语与饮食文化(上)随堂测验1、《尚书·洪范》提出治国之“八政”,即以“ ”为先。
a、衣
b、食
c、住
d、行
2、“菽”这种作物在今天指的是 。
a、水稻
b、大豆
c、麦子
d、高粱
3、下列谷物中属于北方作物的有 。
a、黍
b、稷
c、稻
d、麦
4、上古“粮”与“食”都是指吃的食物,两者是没有区别的。
5、古人重视祭祀土地神和庄家神,往往以 作为国家的代称。
第四节 汉语与饮食文化(中)随堂测验1、古人也吃狗肉,并有以屠狗为职业的,据史料记载,“以屠狗为事”的人物是汉代 。
a、樊哙
b、刘邦
c、萧何
d、韩信
2、在古代如果祭祀采用太牢,那么在祭祀桌上应该有 种用于祭祀的牲畜。
a、一
b、二
c、三
d、四
3、下列汉字中和用火烹饪有关的有 。
a、茹
b、炮
c、燔
d、炙
4、“鸭”在古代与“雁”同,六膳中的“雁”指的就是“鸭”。
5、古人以牛羊豕为三牲。祭祀时三牲齐全叫太牢;只用羊豕不用牛叫 。
第五节 汉语与饮食文化(下)随堂测验1、北魏农学家贾思勰在《 》里详细介绍了乳牛饲养,挤牛奶以及制造各种乳酪产品的方法。
a、齐民要术
b、氾胜之书
c、农书
d、农政全书
2、《水浒传》中写到一位人物上景阳岗之前,在一家号称“三碗不过岗”的乡村野店里喝了十五碗酒。这位人物是 。
a、宋江
b、吴用
c、武松
d、鲁智深
3、以下菜肴属于用人物命名的有 。
a、东坡肉
b、宫保鸡丁
c、麻婆豆腐
d、狮子头
4、王褒《僮约》里说到“烹茶”“买茶”,可见茶在汉代某些地区不但是一种饮料,而且是一种商品。
5、《尔雅·释木》:“檟,苦荼。”荼与 本是同一个字。
第六节 汉语与居住文化随堂测验1、我国古代宫室一般向 。主要建筑物的内部空间分为堂、室、房。
a、东
b、南
c、西
d、北
2、古代宫室内通常行吉凶大礼的地方是 。
a、户
b、室
c、堂
d、房
3、我国古代的三段建筑模式中“三段”指 。
a、屋顶
b、墙身
c、墙基
d、庭院
4、古代一般所谓酒都是以黍为糜(煮烂的黍),加上曲糵酿成的,相当于今天的烧酒。
5、中国古代房屋的内部空间分为堂、室、 。
第七节 汉语与交通文化(上)随堂测验1、相传大约4600年前的 便创造了车。
a、炎帝
b、黄帝
c、伏羲
d、蚩尤
2、《 》一书中有“长铗归来乎,出无车”的文献记载。可见,古代士大夫出行必须有车。
a、战国策
b、国语
c、楚辞
d、论语
3、古代对拉车的马的数量有严格的规定,“天子驾六”是中国古代的车驾的最高礼制。按照马的数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诸侯驾五
b、卿驾四
c、士驾二
d、庶人驾一
4、夏禹的时候,负责管理车的官员奚仲改进了车的形制,开始以马驾车。
5、“ ”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礼制,指的是皇帝的级别需要使用六匹马拉的车。
第八节 汉语与交通文化(中)随堂测验1、古代车轮的发明是收到了转动的 的启发。
a、铁饼
b、月亮
c、飞蓬
d、太阳
2、《礼记·檀弓》:“夫子式而听之。”在这里,“式”后来也写作“轼”,指的是 。
a、坐着的姿势
b、休息的姿势
c、招手的动作
d、致敬的动作
3、下列选项中,属于车轮部件的选项有 。
a、辋
b、毂
c、轴
d、辕
4、輗和軏是同义词。軏用於大车,輗用於小车。
5、古代马车的车厢叫 。
第九节 汉语与交通文化(下)随堂测验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句话出自古文 。
a、《老马识途》
b、《天马歌》
c、《马说》
d、《指鹿为马》
2、《东周列国志》:“车裂者,将罪人头与四肢,缚于五辆车辕之上,各自分向,各驾一牛,然后以鞭打牛,牛走车行,其人肢体裂而为五。俗言:‘五牛分尸’。此乃极重之刑。”该书的作者是 。
a、归有光
b、吴承恩
c、张岱
d、冯梦龙
3、《说文解字》车部收录了两个与祭祀有关的字,指的是 。
a、範
b、轑
c、軷
d、軏
4、人类最原始的交通方式是驾车。
5、周代战车的编制单位就是 ,通常是一车四马三甲士七十二步卒。战国时,由于车战的发达,战车的多少就成为一个国家强弱的标志。
第十节 汉语与森林文化随堂测验1、首倡森林文化,指出森林文化是人类凭借着森林资源而创造出来的一种价值体系。
a、叶文凯
b、费孝通
c、程相占
d、梁希
2、是森林文化的最高境界,它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本质与精髓。
a、以人为本,知行合一
b、包罗万象,纷繁复杂
c、以人为本,天人合一
d、认识自然,敬畏自然
3、“岁寒三友”指的是以下植物 。
a、松
b、柏
c、竹
d、梅
4、森林文化展示在人们面前的更多的是物的形态,如竹文化、花文化、茶文化、树种文化、园林文化等。
5、森林文化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生态性,二是 。
第二章 单元测验1、中国古代很早就把衣着与 二者,称为“生民之本”。
a、饮食
b、住房
c、婚姻
d、交通
2、《诗经·卫风·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这描绘了一个 的故事。
a、商人贸易
b、土匪抢丝
c、男女谋婚
d、战争谋划
3、《礼记·士冠礼》:“令月吉日,始加元服。”这里的元服指的是古代服饰中的 。
a、体衣
b、面衣
c、足衣
d、头衣
4、“履”字本义为践、踩,后来引申指 ,后世成语有“郑人买履”。
a、鞋
b、多次
c、践、踩
d、反复
5、“菽”这种作物在今天指的是 。
a、水稻
b、大豆
c、麦子
d、高粱
6、《尚书·洪范》提出治国之“八政”,即以“ ”为先。
a、衣
b、食
c、住
d、行
7、古人也吃狗肉,并有以屠狗为职业的,据史料记载,“以屠狗为事”的人物是汉代 。
a、樊哙
b、刘邦
c、萧何
d、韩信
8、宋初宋祁《寒食》诗:“草色引开盘马地,箫声吹暖卖饧天。”中的“饧”指的是 。
a、汤
b、肉
c、糖
d、酒
9、《水浒传》中写到一位人物上景阳岗之前,在一家号称“三碗不过岗”的乡村野店里喝了十五碗酒。这位人物是 。
a、宋江
b、吴用
c、武松
d、鲁智深
10、我国古代宫室一般向 。主要建筑物的内部空间分为堂、室、房。
a、东
b、南
c、西
d、北
11、《说文·车部》:“辇,輓车也。”段玉裁注:“谓人輓以行之车也。”其中“辇”指的是 。
a、用马拉的车
b、用驴拉的车
c、用牛拉的车
d、用人拉的车
12、古代马车的车厢叫 ,这是乘人的部分。
a、轸
b、舆
c、辕
d、轼
13、20世纪八九十年代,森林文化开始进入国内学者的研究视野。 首倡森林文化,指出森林文化是人类凭借着森林资源而创造出来的一种价值体系。
a、叶文凯
b、梁希
c、阎崇年
d、梁衡
14、古代车轮的发明是收到了转动的 的启发。
a、铁饼
b、月亮
c、飞蓬
d、太阳
15、在原始社会,先民会使用 等材料来制作衣饰。
a、树叶
b、兽皮
c、麻布
d、丝帛
16、古人以 为“三牲”。祭祀时三牲齐全叫太牢。
a、牛
b、羊
c、豕
d、鸡
17、古人很早就知道酿酒,宋朝以前酒桌上推杯换盏热闹的酒类品种有 。
a、黄酒
b、果酒
c、白酒
d、药酒
18、长江流域气候潮湿,林木众多。所以南方的先民们一般采取构木为巢的“巢居”。在巢居的演变过程中,主要存在着 等几种方式。
a、独树巢居
b、多树巢居
c、干栏式房屋
d、人工挖掘洞穴
19、后工业化阶段,森林既是社会的保障性资源,又是人们不断增长的人文需求。森林与人类文明的另一种关系则是,森林的破坏往往带来文明的衰落。以下文明的衰落与森林的破坏有直接关系的有 。
a、古巴比伦文明
b、古埃及文明
c、古印度文明
d、黄河流域文明
20、传统的“岁寒三友”指的是 。
a、松
b、菊
c、竹
d、梅
21、人类初始,受生产力极端低下的制约,只能顺乎自然,男女老少尽赤身裸体。
22、“元服”是指在一年中元月所穿的衣服。
23、上古“粮”与“食”都是指吃的食物,两者是没有区别的。
24、“鸭”在古代与“雁”同,六膳中的“雁”指的就是“鸭”。
25、黄河流域气候潮湿,林木众多。所以南方的先民们一般采取构木为巢的“巢居”。
26、中国古代畜力车早于人力车出现。
27、百家姓中的李、梅、杨、柳、桑、柏、林、叶、花等姓氏都是由森林图腾演变而来的。
28、《论语·为政》:“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輗和軏是同义词。区别开来说,輗用於大车,軏用於小车。
29、轴是车的承重部分,起到关键作用,因此,有“轴心”说法。
30、巢居的演变过程是先多树巢居,而后独树巢居,再到干栏式房屋。
第三章 汉语与制度文化第一节 汉语与姓氏文化随堂测验1、上古时代有位神话人物,传说她于郊野践巨人足迹怀孕生稷,这位神话人物指的是 。
a、姜嫄
b、简狄
c、樊姬
d、定姜
2、贵族妇女的姓比名更为重要,未嫁之时会在姓氏前加上 。
a、伯、仲、叔、季等
b、国名或氏名
c、受封的国名
d、邑名
3、据文献记载,我们的祖先最初使用姓的目的是 。
a、别婚姻
b、明世系
c、别种族
d、区别生活区域
4、顾炎武说:“氏一传而可变,姓千万年而不变。”即“姓”是不变的,“氏”可变的。
5、古代礼制规定“ ” 。因此,贵族妇女的姓比名更为重要。
第二节 汉语与地名文化随堂测验1、深圳现在是很有名气的城市。深圳的“圳”是一个方言字。“圳”的本义指的是 。
a、田园
b、山村
c、海洋
d、小溪
2、在我国早期的甲骨文字中,就已经记载着许多地名。古文字学家 在《殷墟卜辞综述》里说,卜辞记载的地方约在五百名以上。
a、唐兰
b、杨树达
c、李学勤
d、陈梦家
3、构成地名的语言结构多种多样,下列关于地名的语言结构说法正确的是 。
a、偏正式——卫南(县)
b、动宾式——征北(城)
c、数量式——五台(山)
d、并列式——仁德(墟)
4、地名是不同历史时代的产物,它与历史文化的联系是千丝万缕的,许多地名的产生或更改,大都与各时代的文化特征相联系。
5、地名常常由通称和特称两部分组成。如玄武区,“玄武”就是 。
第三节 汉语与婚姻文化(上)随堂测验1、《周易·屯卦》:“屯如邅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这段文字描写了古代 的风俗。
a、抢婚
b、迎亲
c、提亲
d、议亲
2、古代“玄鸟生商”“姜嫄履迹”等传说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古代一种婚姻制度,即 。
a、媵妾婚
b、伙婚制
c、偶婚制
d、专偶婚
3、伙婚制,亦称“族外群婚”,它禁止了具有血缘关系的兄弟姊妹之间的通婚。虽然仍是一群男子和一群女子集体相互结婚,但男女之间已无血缘关系。反映在汉字上主要有 。
a、姪
b、姓
c、妾
d、娣
4、一夫多妻制是典型的父权制的婚姻形式,它是在偶婚制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反映多妻制的汉字主要有:妻、妾、媵等。
5、同嫁一夫的女子年长者谓姒,同嫁一夫的女子年幼者谓 。
第四节 汉语与婚姻文化(中)随堂测验1、《说文》:“夫,丈夫也。从大,一以象簪也。周制以八寸为尺,十尺为丈,人长八尺,故曰丈夫。”这说明“丈夫”的本义是 。
a、妻子的配偶
b、丈人
c、服劳役的人
d、成年男子
2、《说文》:“婚,妇家也。礼,娶妇以昏时。妇人阴也,故曰婚。从女,从昏,昏亦声。”这说明古时举办婚礼的最佳时间是 。
a、日出时
b、正午时
c、天黑后
d、黄昏时
3、《仪礼·士昏礼》:“昏礼:下达,納采,用雁。”郑玄注:“士娶妻之礼,昏以为期,因而名焉。必以昏者,取其阳往阴来之意。”下列有关古代汉族婚姻礼仪风俗说法正确的是 。
a、纳采是古代汉族婚姻风俗,是“六礼”中的第一礼。男方欲与女方结亲,男家遣媒妁往女家提亲,送礼求婚。
b、雁是古代婚礼中必不可缺的重要礼物。
c、古代人们举行婚礼大约要经过六道程序,它分别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迎亲等。
d、《诗经·大雅·大明》:“文定厥祥,亲迎于渭。”旧说是周文王卜得吉兆纳征订婚后,亲迎太姒于渭滨。后世以“文定”作为订婚的代称。
4、在汉语中,“姑”“舅”等家庭称谓是近亲结婚的反映。
5、《左传·桓公十八年》:“女有家,男有室,无相渎也。谓之有礼。易此必败。 ”孔颖达疏:“家者,内外之大名,户内曰室。但男子一家之主,职主内外,故曰家;妇人主闺内之事,故为 也。”
第五节 汉语与婚姻文化(下)随堂测验1、在中国,生子为婚后家庭中的重大事件。古代生男孩被称为 。
a、弄璋之喜
b、弄瓦之喜
c、弄麞之庆
d、添丁之喜
2、棄,《说文·枽部》:“棄,捐也。”古文“棄”字即简体 。
a、稷
b、弃
c、奔
d、齐
3、以下汉字本义与生育繁衍的有关的是 。
a、后
b、弃
c、孕
d、毓
4、五千至七千年前,人们崇拜图腾,同时,也崇拜母亲的生育与哺乳能力。
5、生子为婚后家庭中的大事。生男为“弄璋之喜”,生女为 。
第六节 汉语与祭祀文化随堂测验1、在《诗经》中,记载宗庙祭祀的是 。
a、风
b、雅
c、颂
d、赋
2、以下不是古代祭祀常用牲畜的是 。
a、猪
b、牛
c、羊
d、兔
3、祭天,是国家的第一大礼,也是王室的特权,秦汉之际,祭天有了更加正规的仪式,主要有 。
a、封禅
b、进俎
c、郊祭
d、迎神
4、学算命先拜鲁班,木匠、水泥匠、瓦匠、油漆匠等很多行业则尊奉鬼谷子。
5、《左传·成公十三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可见,古代只有祭祀和 才能称得上国家大事。
第三单元 作业1、汉语姓、名蕴含着深厚的名族文化,请你简要叙述你的姓氏来源、郡望,说说你名字的意义,同时,也请你为自己取一个字和号,并说说你字、号中蕴含的深层次含义。
2、汉语地名丰富多样,你的家乡地名一定也同样多姿多彩,请你结合所学到的知识,对你家乡的地名进行语言文化的阐释,至少列举出四大文化类型的地名,每种类型列举不少于3个地名。
第四章 汉语与心理文化第一节 汉语与道德观念随堂测验1、“德”的古文就是由 符和“行”或“彳”符结体构形的。
a、真
b、置
c、直
d、慎
2、甲骨文“貞庚申王直出。”该句中的“直”可以理解为 。
a、笔直
b、应当
c、正立
d、刚才
3、下列汉字中有分张旁出之义的有 。
a、㩴
b、欋
c、衢
d、瞿
4、政德行,在政治上就是不安定的。
5、“灋”是一个意象深刻的字,现在通常写作 。
第二节 汉语与审美心理(上)随堂测验1、甲骨卜辞中“善”字取象于羊的最有代表性的地方—— 。
a、羊腿
b、羊头
c、羊身
d、羊尾
2、关于“美”字的本义考释,许慎在《说文·羊部》给出的解释是“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这是 的观点。
a、会意说
b、形声说
c、象形说
d、假借说
3、下列汉字中有高大美善之义的有 。
a、誐
b、峩
c、娥
d、峨
4、“美”字本是”从大,羊声”的形声字。
5、按“義”字字根取象于“ ”,从“我”得声,亦复表现“美盛肥大”之义。
第三节 汉语与审美心理(下)随堂测验1、“婉约绮媚,举动多宜”出自 。
a、钱钟书《管锥编》
b、王实甫《西厢记》
c、梁简文帝《鸳鸯赋》
d、王粲《神女赋》
2、张生称莺莺:“我见她宜嗔宜喜春风面。”这里的“宜”就是说的“多宜”。这句话出自元代著名剧作家王实甫的代表作 。
a、《牡丹亭》
b、《长生殿》
c、《桃花扇》
d、《西厢记》
3、“和”这一美学概念是最能体现中国古代美学内蕴的重要范畴。 等方面都讲究“调和”。
a、酒
b、食物
c、气味
d、音乐
4、古代人将“和”这一概念应用到关于音乐方面的鉴赏时,是取譬于饮食方面的有关内容的。
5、“ ”是古代人们使用最为普遍的一个关于美的价值取向。
第四节 汉语与避讳文化随堂测验1、明代杭州府儒学教授徐一夔奉上过一道祝颂表章,其中“天生圣人,为世作则”本为赞美之辞,但有位皇帝却理解成“‘生’者‘僧’也”“‘则’字近‘贼’”而勃然大怒,这位皇帝是 。
a、朱棣
b、朱元璋
c、朱允炆
d、朱瞻基
2、“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是为了避 。
a、国讳
b、官讳
c、家讳
d、圣讳
3、按照避讳的对象不同,可将避讳分为 。
a、官讳
b、家讳
c、圣讳
d、国讳
4、名字有两个字的,偏举其中的一个字,也要避讳,称偏讳。
5、清朝海宁人查嗣庭担任江西主考官,所出试题用了《诗经》中有“维民所止”一句,有人说他居心叵测。 皇帝知晓后大怒,将其满门抄斩,家族被株连者达几十人。
第五节 汉语与神话认知(上)随堂测验1、“灵”字在《说文》中收录于 。
a、彐部
b、火部
c、玉部
d、雨
2、《说文·巫部》:“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象人两袖舞形,与工同意。古者巫咸初作巫。”其中,“巫”“舞”是 。
a、同源字
b、假借字
c、异体字
d、古今字
3、和“鬼神”意象有关的汉字多收录于《说文》中的 。
a、玉部
b、王部
c、示部
d、鬼部
4、说文·玉部》收录了“灵”字,其说曰:“巫以玉事神。从玉霝声。”这无异于提示人们:“玉”在古代事神活动中,被赋予了相当复杂的内涵。
5、从事“礼神”活动的人,女性称 ,男性叫觋。
第六节 汉语与神话认知(下)随堂测验1、从构词法来看,古文献中“有虞”“有周”中的“有”字,属于 。
a、词头
b、词干
c、词尾
d、词根
2、古代“弭旱”往往诉诸一种类似舞蹈的巫术活动,而这类活动,是离不开“羽”象参与的。这个“羽”象所指即为 。
a、会飞的仙人
b、鸟类或昆虫的翅膀
c、古代求雨祭祀时巫者所执娱神之饰物
d、古代五音之一
3、古代神话里的捉鬼者,名字可写为 。
a、钟馗
b、钟椎
c、钟葵
d、钟鬼
4、“羿”一字三形两象,隐括了作为射师所具有的“善射”特征,也就无妨看作是关于一切射日神话传说的历史背景的概括描摹。
5、古代把大木称为“ ”,齐人缓言之则曰“钟葵”;而大木棒又可用来驱鬼,由是,神话里捉鬼者专名为钟馗。
第七节 汉语与佛教文化随堂测验1、相传 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位神仙,金色的身体有光环绕,轻盈飘荡从远方飞来,降落在御殿前。他非常高兴,他把自己的梦告诉群臣,并询问是何方神圣。
a、汉武帝
b、汉明帝
c、汉景帝
d、汉高祖
2、是中国佛教的“祖庭”和发源地。
a、大昭寺
b、法门寺
c、白马寺
d、龙华寺
3、佛教内部人际称呼非常丰富,下列属于对教徒的称呼的是 。
a、比丘
b、沙门
c、优婆塞
d、伽蓝
4、“谛”在佛教中是真实的真理的意思,“四谛”分别是“苦谛”“集谛”“灭谛”“道谛”。
5、中国佛教的四大名山分别是:山西的五台山、四川的峨眉山、安徽的 、浙江的普陀山。
第八节 汉语秘密语分析(上)随堂测验1、《金瓶梅》第八十六回:“你再敢不敢?我把你这短命王鸾儿割了,教你直孤到老。”其中“王鸾儿”是由 而形成的秘密语。
a、禁忌避讳
b、语言游戏
c、回避人知
d、市井惯用
2、“座山雕:‘天王盖地虎!’杨子荣:‘宝塔镇河妖!’”这段话出自经典著作《 》。
a、红灯记
b、智取威虎山
c、地道战
d、林海雪原
3、下列秘密语属于有禁忌避讳而形成的有 。
a、纸为楮先生
b、主人为点王儿
c、伞为竖笠
d、翻转为定
4、秘密语只存在于语音层面。
5、明田汝成《 》云:“乃今三百六十行各有市语,不相通用,仓猝聆之,竟不知为何等语也。”
第九节 汉语秘密语分析(下)随堂测验1、秘密语能积极促进群体的凝聚力,使用同样的秘密语能帮助集团成员巩固伙伴关系。这是秘密语的 体现。
a、功利心理
b、亲和心理
c、委婉心理
d、游戏心理
2、秘密语“王不直”指的是数字 。
a、二
b、三
c、四
d、五
3、下列秘密语是表示数字的有 。
a、横川
b、少丸
c、田心
d、示不小
4、秘密语的目的很大程度上是阻止群体内部秘密泄露,维护群体共同利益,这体现了秘密语使用者的亲和心理。
5、秘密语使用者有时是从语音入手构造词语,多是采用拟声和 的方法。
第四章 单元测验1、甲骨文“貞庚申王直出。”该句中的“直”可以理解为 。
a、笔直
b、应当
c、正立
d、刚才
2、“德”的古文就是由 符和“行”或“彳”符结体构形的。
a、真
b、置
c、直
d、慎
3、甲骨卜辞中“善”字取象于羊的最有代表性的地方—— 。
a、羊腿
b、羊头
c、羊身
d、羊尾
4、张生称莺莺:“我见她宜嗔宜喜春风面。”这里的“宜”就是说的“多宜”。这句话出自元代著名剧作家王实甫的代表作 。
a、《牡丹亭》
b、《长生殿》
c、《桃花扇》
d、《西厢记》
5、《管锥编》的作者是 。
a、钱钟书
b、冰心
c、鲁迅
d、莫言
6、避讳是汉民族很突出的一种语言和文化现象。它在我国绵延数千年,历史悠久,最初产生于尊祖敬宗的需要,是中国 宗法制度的特有产物。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7、“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避讳属于避 。
a、国讳
b、官讳
c、家讳
d、圣讳
8、如果只避与君主或尊长相同的字,这是 .
a、忌讳
b、俗讳
c、恶讳
d、正讳
9、“灵”字在《说文》中收录于 。
a、彐部
b、火部
c、玉部
d、王部
10、传说,远古的时候有10个太阳睡在枝条的底下,轮流跑出来在天空执勤,照耀大地,人民炎热难耐。为了拯救人类, 张弓搭箭,向那9个太阳射去。只见天空出现爆裂的火球,坠下一只只三足乌。最后,天上只留下一个太阳。
a、盘古
b、女娲
c、后羿
d、姜嫄
11、相传 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位神仙,金色的身体有光环绕,轻盈飘荡从远方飞来,降落在御殿前。他非常高兴,他把自己的梦告诉群臣,并询问是何方神圣。
a、汉高祖
b、汉明帝
c、汉景帝
d、汉武帝
12、被称为中国佛教的“祖庭”和发源地。
a、大昭寺
b、法门寺
c、白马寺
d、龙华寺
13、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大致有两条路线:一条是陆路,经中亚细亚传入新疆地区,再深入内地;一条是海路,通过 海而传入中国。
a、南
b、黄
c、渤
d、东
14、“座山雕:‘天王盖地虎!’杨子荣:‘宝塔镇河妖!’”这段话出自经典著作《 》。
a、红灯记
b、智取威虎山
c、沙家浜
d、林海雪原
15、按照避讳的对象不同,可将避讳分为 。
a、官讳
b、家讳
c、圣讳
d、国讳
16、下列选项中,属于避讳原因的有 。
a、出于畏惧心理
b、出于迷信心理
c、由于礼制原因
d、出于憎恨心理
17、古代神话里的捉鬼者,名字可写为 。
a、钟馗
b、钟椎
c、钟葵
d、钟鬼
18、佛教人际称呼非常丰富,下列属于对教徒的称呼的是 。
a、比丘
b、沙门
c、优婆塞
d、伽蓝
19、下列秘密语是表示数字的有 。
a、横川
b、少丸
c、田心
d、示不小
20、以下选项中,属于秘密语的结构分类中的词汇秘密语的选项是 。
a、利用语音联系构造秘密语
b、利用文字特点构造秘密语
c、藏词
d、借代
21、殷墟,原称“北蒙”,是中国商朝后期都城遗址,位于河南省 市。
22、“灋”是一个法律意象深刻的字,现在通常写作 。
23、清朝海宁人查嗣庭担任江西主考官,所出试题用了《诗经》中有“维民所止”一句,有人说他居心叵测。 皇帝知晓后大怒,将其满门抄斩,家族被株连者达几十人。
24、从古代典籍和出土文献来看,古代从事“礼神”活动的人,女性称“ ”,男性叫“觋”。
25、从事“礼神”仪式之巫,《诗经》里面称为 。
26、古代把大木称为 ,齐人缓言之则曰“钟葵”。
27、佛教的四大名山是指山西的五台山、四川的 、安徽的九华山与浙江的普陀山。
28、佛教对民间俗语的影响非常大,比如歇后语:阎罗王贴告示—— 。
29、明田汝成《 》云:“乃今三百六十行各有市语,不相通用,仓猝聆之,竟不知为何等语也。”
30、秘密语“欠丁”表示的是汉字 。
期末考试语言与文化课程期末考试1、语言是以 为外壳、以意义为内容的符号系统。
a、词汇
b、声音
c、语法
d、思维
2、我国第一位对文字进行广泛搜集,并加以认真整理,从而创制出一套成体系的文字的人物是 。
a、女娲
b、伏羲
c、黄帝
d、仓颉
3、甲骨文,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它最早出土于 。
a、河南洛阳
b、陕西咸阳
c、河南安阳
d、陕西西安
4、《诗经·卫风·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这描绘了一个 的故事。
a、商人贸易
b、土匪抢丝
c、男女谋婚
d、战争谋划
5、在古代如果祭祀采用太牢,那么在祭祀桌上应该有 种用于祭祀的牲畜。
a、1
b、2
c、3
d、4
6、古人也吃狗肉,并有以屠狗为职业的,据史料记载,“以屠狗为事”的人物是汉代 。
a、樊哙
b、刘邦
c、萧何
d、韩信
7、北魏农学家贾思勰在《 》里详细介绍了乳牛饲养,挤牛奶以及制造各种乳酪产品的方法。
a、齐民要术
b、氾胜之书
c、水经注
d、农政全书
8、“乘”字,甲骨文中“乘”的字形从人从木,上下结构,像人站在树上,“乘”的本义是升、登。“乘”字所反映的古人的登树习性,反映了上古 的居住文化。
a、巢居
b、室居
c、独居
d、穴居
9、20世纪八九十年代,森林文化开始进入国内学者的研究视野。 首倡森林文化,指出森林文化是人类凭借着森林资源而创造出来的一种价值体系。
a、叶文凯
b、梁希
c、阎崇年
d、梁衡
10、姜嫄,帝喾之妻,周朝祖先后稷的母亲,后世称为圣母。传说,她因 而怀孕。
a、与天人媾合
b、被雷电感应
c、踩巨人脚印
d、吞食鸟蛋
11、深圳现在是很有名气的城市。深圳的“圳”字是一个方言成分的地名,“圳”的本意是指 。
a、山丘
b、平原
c、小溪
d、高山
12、相传 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位神仙,金色的身体有光环绕,轻盈飘荡从远方飞来,降落在御殿前。他非常高兴,他把自己的梦告诉群臣,并询问是何方神圣。
a、汉武帝
b、汉明帝
c、汉景帝
d、汉高祖
13、语言就是一种符号系统,它通过系统组合复杂的声音以传达意义和情感,由 、 、 三个要素构成。
a、语音
b、词汇
c、语法
d、文字
14、下列汉字中,和远古战争有关的汉字有 。
a、取
b、俘
c、廌
d、灋
15、下列哪些百家姓是森林图腾演变而来的 。
a、叶
b、杨
c、林
d、桑
16、传统的“岁寒三友”指的是 。
a、松
b、菊
c、竹
d、梅
17、姓氏的来源有许多,以下选项中,属于姓氏来源的选项有 。
a、国邑为姓
b、官职为姓
c、以排行次第为氏
d、以居住地为氏
18、下列选项中,属于避讳原因的有 。
a、出于畏惧心理
b、出于迷信心理
c、由于礼制原因
d、出于憎恨心理
19、按照避讳的对象不同,可将避讳分为 。
a、国讳
b、家讳
c、圣讳
d、官讳
20、下列秘密语是表示数字的有 。
a、横川
b、少丸
c、田心
d、示不小
21、甲骨文是汉字的早期形式,是迄今我国发现的最早的文字。
22、巢居的演变过程是先多树巢居,而后独树巢居,再到干栏式房屋。
23、中国古代畜力车早于人力车出现。
24、森林的人格化和人格化的森林,是森林文化的核心与本质。
25、江苏宜兴本名义兴县,是宋代为避宋太宗赵光义讳而更改用字。
26、有些地名的来源是相当久远的。如福建,简称“闽”,《说文·虫部》:“闽,东南越,蛇种。从虫门声。”今本虫作虺(一种蛇),这是说古闽人崇拜蛇,以蛇为图腾。
27、婚姻,古时又称“昏姻”,这是因为在我国古代的婚礼中,男方通常在黄昏时到女家迎亲。
28、古代,生男为“弄璋之喜”,生女为“弄瓦之喜”,这反映了当时重男轻女的观念。
29、“美”字本是”从大,羊声”的形声字。
30、官讳范围比国讳小,仅限于地方官员管辖的区域,执行起来比国讳严格。
31、马、牛、羊、___、犬、鸡等六种与人类生产生活联系密切的动物被称为“六畜”。
32、古人以牛羊豕为三牲。祭祀时三牲齐全叫太牢;只用羊豕不用牛叫 。
33、现在人们表示被解雇,常用炒 这个和烹饪有关的词语。
34、“ ”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礼制,指的是皇帝的级别需要使用六匹马拉的车。
35、周代战车的编制单位就是 ,通常是一车四马三甲士七十二步卒。战国时,由于车战的发达,战车的多少就成为一个国家强弱的标志。
36、《诗经》分成风、雅、颂三部分,其中记载宗庙祭祀的部分是“ ”。
37、《左传》:“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其中的“祀”指祭祀,“戎”指 。
38、中国佛教的四大名山分别是:山西的五台山、四川的峨眉山、安徽的 、浙江的普陀山。
39、“灋”是一个法律意象深刻的字,现在通常写作 。
40、清代“维民所止”案是犯了 皇帝的讳。
猜你喜欢
- 2023-02-27 01:16
- 2023-02-27 01:06
- 2023-02-27 00:58
- 2023-02-27 00:37
- 2023-02-27 00:36
- 2023-02-27 00:28
- 2023-02-27 00:19
- 2023-02-27 00:07
- 2023-02-26 23:42
- 2023-02-26 2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