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莓题库

中国大学mooc文化人类学入门与导读最新考试答案-k8凯发

欢迎来访!

k8凯发-凯发官网入口金融问答 正文

作者2023-10-22 23:40:08金融问答 78 ℃0 评论
第四章 相对性面向

第四章 单元测验

1、以下哪种表现属于文化震撼的表现:
    a、乐不思蜀
    b、刘姥姥进大观园
    c、衣锦还乡
    d、黄粱美梦

2、有关“反向文化震撼”及其陷阱的说法,错误的是:
    a、当异文化接触者沉浸之后,对异文化熟悉无比;而当他返回到文化接触前的“母文化”的时候,反而可能对原文化场景产生迷茫感。这叫“反向文化震撼”。
    b、“颠倒的民族中心主义”,即不再以原初的“我民族”文化为中心文化,而是采取文化接触后的文化为中心文化。
    c、“二重民族中心主义”,即在看待事物时,只有自己或某个文化的偏见。
    d、在流动性比较大社会里,“反向文化震撼”现象发生的频次更高。

3、对于人类学者来说,文化相对性的思考面向是这个学科的一种基本价值立场。

4、所谓“文化震撼”,是指在接触他者文化时,因语言差异、行动方式或道德评判的不同,引起的诧异感乃至情绪失调。

5、《萨摩亚人的成年》作者是本尼迪克特。

6、《萨摩亚人的成年》是博厄斯领导下的文化相对主义民族志的代表作。

第四章 作业

1、在这一章中我们学习了人类学的反中心主义,并导读了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的名篇《萨摩亚人的成年》。本次讨论的问题就是:《萨摩亚人的成年》给当代教育模式提供了怎样的启示?

第一章 导论

第一章 单元测验

1、美国人类学的四大分支是
    a、体质人类学、考古人类学、语言人类学以及文化人类学
    b、体质人类学、考古人类学、语言人类学以及社会人类学
    c、医学人类学、考古人类学、语言人类学以及文化人类学
    d、体质人类学、历史人类学、语言人类学以及文化人类学

2、以下对“文化人类学”学科研究性质表述有误的是
    a、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具有人文性思考的面向,强调从文化层面对他者与自我生活方式的阐释、反思与调整、接受。
    b、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具有客观科学性的面向,强调对人类不同文化行为与思想进行客观调查描述、比较与解释。
    c、顾名思义,文化人类学仅仅关注人文研究,以人文阅读与书籍知识积累为主。
    d、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的交叉专业。

3、对于一个常久处于自我文化情境中的人来说,他(在以下选项中选择不正确的表述)
    a、他一般按照本社会群体的文化规范来展开行动;
    b、他一般清楚自己选择某种文化行动的原因;
    c、他能够比较出自我与周边社会文化规范的大致差异与相同之处;
    d、他能够说出并记录其自身文化的全部内容。

4、人类学的学科研究主要方法是
    a、神学思辨
    b、金石考证
    c、街头拦访
    d、田野调查

5、下列哪一项不是马林诺斯基宣扬的“科学民族志”三项基本条件之一
    a、掌握当地语言
    b、深描
    c、参与观察
    d、在当地呆一年以上

6、下列有关文化的“濡化”“涵化”表述错误的是
    a、文化“涵化”的过程,是指一个文化群体对另一个文化群体的文化传播过程。
    b、所谓“濡化”:是一个文化群体对一个文化成员的文化传递过程。
    c、与濡化相比,濡化是群体间的文化传递,而涵化是群体内的文化传播。
    d、与濡化相比,濡化是群体内的文化传递,而涵化是群体间的文化传播。

7、以下关于一个社群的“文化”所能处理的问题的表述,哪项是错误的
    a、它应该有基本的生育婚配法则,通过确保其成员的繁衍,为生物的延续提供保证。
    b、它应该设定基本的劳动分工与分配法则,为成员生活所必须的物品和服务的生产及分配提供保证。
    c、无法依据文化来维持成员间内外的规范与秩序,但能为成员提供娱乐。
    d、它应该激发成员持续生存,并参加持续生存所必须的各种活动。

8、按照马林诺夫斯基的说法,田野观察的浸入程度可以分为
    a、边缘性浸入、半浸入、全面浸入
    b、边缘性浸入、一点浸入、全面浸入
    c、边缘性浸入、半浸入、大部分浸入
    d、无浸入、半浸入、全面浸入

9、以下关于马林诺夫斯基有关“全面浸入”的调查益处的说法,错误的是
    a、全面浸入的参与观察,能够获得文化亲密性,使田野工作者自己能够换位思考,从内心深处去理解当地社会。
    b、全面浸入的参与观察,不仅可以收获大量资料,而且是促进知识增长和提高洞见的好机会。
    c、全面浸入的参与观察,更能获得研究对象的信任,还能增加诸多偶然性知识。
    d、全面浸入的参与观察,有利于获得一个系统的外部性的视角。

10、以下有关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之间的研究伦理。说法完全正确的是
    a、可以坦率说明身份与目的,但为了增进研究知识,可以瞒报或展开一点“间谍”活动。
    b、获得“入场许可”,即从官方或当地居民哪里获得进入调查地点的许可。
    c、调查过程中将研究对象的利益和福祉放在第一位,要保护当地人,对动物则无所谓。
    d、如果研究对象对匿名与否不置可否,我们就完全可以用真名报告田野内容。

11、以下有关研究者与同行之间的研究伦理。说法完全错误的是
    a、在田野调查与民族志写作过程中不得从事任何会给人类学抹黑或降低人类学诚信度的行为。
    b、在田野中尽量攒点好名声,为其他田野工作者创造机会。
    c、为了避免泄露信息,调查报告发表后,就尽量销毁原材料。
    d、研究计划需要严谨,充分考虑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后再公布发表,对同行负责。

12、著名人类学家博厄斯曾经给“文化”下过一个定义:“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惯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任何其他才能和习性的复合体”。

13、美国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茨说文化是一张意义之网。

14、所谓显意识的文化认识,是指每个文化主体不可言传、甚至无法直接感知的文化;所谓潜意识的文化认识,是指每个文化主体都能自我感知自我表述的文化。

15、文化的存在、呈现、表达或交流,完全是纯自然的,并不需要以符号为基础。

16、只要是一个共同的社会文化体系下的成员,文化就是成员之间共享的。

17、任何一个文化要素或文化表征,可以孤立存在,离开情境为自己赋予文化意义。

18、文化具有“历史性”与“变迁性”的特征。

19、人能够和动物一样对给定环境直接作出反应。

20、现代社会人与物的巨大流动,导致了文化研究的困难性。

21、塞利格曼曾经与同时代的人类学家哈登一起,于1888年发起了在太平洋澳大利亚与新西兰之间的“托雷斯海峡”探险考察,这是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人类学考察活动。

22、为了获得对当地社会的真正“理解”,马林诺夫斯基坚持认为研究者需要完全浸入到被研究对象的社会中去。

23、好的人类学田野调查不仅需要研究者科学客观的观察描述能力(排除干预、客观记录),并不需要研究者移情理解他者的主观共情能力。

24、民族志是人类学知识的文本载体。

25、民族志是研究者针对一个“民族”(族群或社群)的生产生活、文化习俗、社会组织等等内容而撰写的知识报告,是认知“他者”的知识途径。

26、自从马林诺夫斯基以后,必须扎进具体社区中搜寻社会文化事实、展开深度调查,才可以完成一部民族志。

27、文化人类学倡导通过自我思辨来反思、理解自我。

第一章 作业

1、通过第一章导论的学习,想必同学们已经对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对这门学科有了大致的了解。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具有很强的人文性思考,强调从文化层面对他者与自我生活方式的阐释、反思与调整、接受。 那么在生活中或是在旅行时,大家有过怎样的与他者文化接触的经历?是否对某一个文化有着了解的渴望?或者也有过一次小小的“田野经历”或者“文化震撼”?大家畅所欲言,说说自己的那些有趣的“田野”记忆。

第二章 整体性面向

第二章 单元测验

1、以下有关文化整体论与社会整体论的异同的说法,错误的是
    a、文化整体论更加强调各种文化事项之间的关联:例如联姻、战争、生产方式、丰产仪式、祖先神话等等之间的整体性关系。
    b、社会整体论则强调各种地缘、业缘、血缘的社会团体组织与各种阶层之间的整体性关系。
    c、如果同样使用有机体的比喻来区分的话,社会整体论可能更重视骨肉架构,文化整体论更重视血脉联结。
    d、文化整体论与社会整体论是两种完全不一样的研究视角。

2、以下有关整体内部联系错误的说法是
    a、因果联系是一种x影响y,y也影响x的关系。
    b、一个文化情境中,两个文化事项或社会组织具有同等文化意义的关系成为并列关系。
    c、象征联系就是用一种a符号去隐喻b符号。
    d、abcd等一系列文化事项,组建成一个主题,进行传播,那么abcd之间就具有了主题联系。

3、以下哪项不属于人类学整体性思维的维度
    a、内外交织
    b、文项关联
    c、社群横纵
    d、冥思苦想

4、人类学的整体性视角,也称“整体观”,这种视角倡导人类学者在做田野调查以及理解他者的世界、表述包括自我在内的世界时,拒绝片面性、拒绝部分表达。

5、当人类学家说,研究对象之间的各部分之间具有整体性联系时,他其实是在提醒大家不要过于单向度、偏颇的解释问题。

6、所谓内外交织的整体观,是指既不偏颇狭隘,也不过分交付人文立场,完全走向科学主义,而是不断的内外审视,尽量同时规避自我解释的主观局部性风险以及客观描述的科学狂妄性风险。

7、马林诺夫斯基反对以下的原始经济人假设:原始经济人是当时许多欧洲学者虚拟的一个理性人,他们认为原始人或野蛮人在所有的行为中,都由理性的利己思想驱动,以直接的方式和最少的努力实现其目的。

第二章 作业

1、在这一章我们学习了文化人类学研究的整体性面向,并导读了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的名作《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下面这一段话便出自本书,大家来说说是怎样理解这段话的吧! “独木舟是一项物质文化,因此可以对它进行描述、拍照,甚至可以将其整体搬至博物馆。但常被忽视的一个事实是,对于一个待在家里的民族志学者而言,即便把一个完美的独木舟标本就放在他面前,他也不会因此更接近独木舟的民族志真相。土著人建造独木舟,是为了某种用途,有明确的目的;它是实现目的的手段。我们这些研究土著生活的人不能颠倒这一关系,不能将物体本身奉若神明。”

第三章 比较性面向

第三章 单元测验

1、以下说法不适的是
    a、展开文化比较,有利于理解文化多样性
    b、展开文化比较,利于自我审视
    c、展开文化比较,有利于促进尊重差异,发现更具文化视野的知识规律
    d、展开文化比较,更有利于排斥他者文化,建立中心主义

2、对于人类学者来说,比较不是一种不自觉的体会,而是一种有意识的研究方法。

3、所谓主位视野,是指一种文化局内人视角,强调深度参与观察者眼中具有怎样的文化景象。,强调研究者的体验感。

4、所谓客位视野,是指站在文化局内人的立场上,对某种文化进行客观表述和比较分析。

5、共时性比较方法,经常会与追踪研究联系在一起。

6、历时性比较经常会与“多点民族志”相匹配。

第三章 作业

1、在《森林人》中,作者所运用的比较是多维度的。这是一部非常富有比较意义的民族志,大家来讨论自己在《森林人》一书都发现了哪些比较维度?

第七章 阐释性面向

第七章 单元测验

1、以下有关阐释人类学的目标,错误的是
    a、阐释既有人文性目标,也有科学性目标。
    b、它的人文性目标是去理解、领悟一个群体的观念,把握其他群体看待世界、认识事物的方式。
    c、科学目标就是通过发现行为内在相互联系的意义,做出更好的解释,甚至提出预测。
    d、阐释只有人文性目标,没有科学性目标。

2、阐释性面向追问的问题是:研究对象及其所处的社会文化情境,所展示出来的一切行动、语言、物质及其他表达,对他们自身而言意味着什么?有怎样的意义?

3、衡量一个阐释合不合理的最佳标准,是将复述出来的文本民族志说给当地人听、或送给机器人看。

4、进入某个文化情境做研究,其实就是文化翻译的过程,翻译即阐释:复述参与者体会到的意义,以便读者理解这种文化。

5、人类作为文化性动物,其独特性就在于我们拥有复杂而精密的符号系统,我们可以立足该符号系统展开互动沟通、生产生活。

6、只有文字和语言才是符号,图像、声音、建筑、阵型等等一切物质与非物质的文化表达,都不是符号。

7、符号的意义永远不变。

8、一个区域和另一个区域出现了相同形状的符号,意义就相同。

9、意义是固定的,无法被操纵。

10、格尔茨认为:“文化的分析不是一种探索规律的实验科学,而是一种探索规律的实验性科学”。

11、格尔茨是阐释人类学的集大成者。

12、“远经验”视角,就是研究者与被研究对象隔得很远的视角。

13、对阐释人类学及地方性知识充满尊敬,才有可能做到包容,这也是一种基本的文化美德。

14、《芒市边民的摆》的作者是美国人类学家格尔茨。

15、《芒市边民的摆》中所指的“摆夷”,是指蒙古族人。

第七章 作业

1、《芒市边民的摆》——你如何看待一书的研究视角与主题。

第八章 应用性面向

第八章 单元测验

1、从学科角度来看,应用人类学兴起的原因,不包括:
    a、本专业的公共性与干预性
    b、对远古人类的关注
    c、本专业的公共性与干预性
    d、本专业的现代性与发展性

2、《江村经济》的作者是中国人类学家费孝通。

3、马林诺夫斯基是费孝通的博士生导师。

4、费孝通先生曾获得“马林诺斯基纪念奖”。

5、在费老看来,对人民有用的调查研究,必须是为富人服务的。

6、医学人类学是以一种对文化与身体、文化与感知、文化与神经等相关性的敏锐感知,对不同语境中的人群疾痛体验进行近距离体察,感受苦难和病患,提出与纯粹的科学医学不一样的“医学问题”的解释及干预

7、教育人类学立足对教育领域的一手观察资料,结合教育现象中的具体文化情境与文化实践,指出通往更佳教育的途径,并揭示教育的平等与不平等议题。

8、旅游人类学站在文化研究的客观立场,参与具体的旅游规划设计与旅游评估管理等工作,对旅游规划、旅游模式中出现的诸多不平等问题进行揭示,促进地方旅游的健康发展。

9、法律人类学针对社会文化系统中的秩序规范与民间社会中的惩戒律令,展开地方性知识的深描,对国家法律文本的制作与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文化与社会角度的见解。

10、吴文藻、林耀华、费孝通等人被称为“南京学派”

11、燕京学派所做的社区研究,并不是仅仅为了学术而已,他们更大的抱负是希望通过学术理解中国乃至解救中国。

12、费孝通先生做《江村经济》的研究时,希望以江村认识中国。

13、“美人之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费孝通先生的名言。

第八章 作业

1、“美人之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是费孝通先生在1990年12月,就“人的研究在中国——个人的经历”主题进行演讲时所说出的箴言,现在大家都来谈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吧!

第六章 全球性面向

第六章 单元测验

1、以下有关世界体系学派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世界体系理论(world system theory)的主要标志是美国学者伊曼纽尔·沃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于1974年出版的三卷本《现代世界体系》。
    b、世界体系理论的分析单位、分析对象不是世界,而是区域体系。
    c、世界体系理论作为一种理论和方法主要兴起于19世纪70年代的英国。
    d、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理论将世界分为南部边缘国家与北部发展中国家两个部分。

2、世界各个部分连接在一起的过程,就是全球化。全球每一个部分的变化都可能会直接或间接引起其他部分的变化,这就是全球性。

3、在今天这个时代,不论是研究者,还是研究对象,都处于一个全球化的联系之中。

4、世界政治体是随着世界经济体的出现而产生的。

5、世界体系理论认为,世界文化体,产生于经济体需要一种文化上的维持机制以增进民族国家的政治凝聚力。

6、卷入理论认为,在整个世界体系的三种结构漩涡之中,任何一个微观社区或区域的生产方式,都很难独善其身,都会很容易卷入到这个体系之中去。

7、依附理论认为,在全球历史的不同阶段,边缘国家与地区由于其全世界中的边缘分工,导致其发展方式一直处于一种依附性地位,并且,它不可能拥有发达国家那样的资本积累过程,它的“不发达”“发展不充分”几乎是结构性注定的。

8、依附理论与卷入理论是与世界体系相关的两个理论。

9、全球化或全球性视野的强大分析能力,意味着我们不需要农村、区域、国家的视野。

10、《全球猎身——世界信息产业和印度的技术劳工》是一位来自南美边缘国家学者的作品。

11、《全球猎身》向读者鲜明的解释了这样一些问题:为什么印度的整体社会发展缓慢,而软件出口却独领风骚;为什么世界性的it界总是宣称劳工短缺,但大量印度it劳动者却坐在冷板凳之上?作者认为这主要是因为全球金融资本总体运作的结果。

第六章 作业

1、试运用人类学思维,观察你的周围,说说你发现的你身边的“全球性”事件与现象。

第五章 结构性面向

第五章 单元测验

1、关于整体性面向与结构性面向两种思维:以下有误的是
    a、整体性面向,是一种基于研究者的观察立场,重新将研究对象的各种文化事项、社会构成并置在一起,考虑各部分之间具有怎样关系的思维。
    b、结构性面向,是一种用建筑学结构来理解社会文化的思维。
    c、一个结构,是一个研究者从理论上就非常明确的整体。
    d、一个整体,是一个需要研究者归纳链接的结构。

2、以下有关角色概念说法错误的是:
    a、所谓“先赋型角色”,是指生来就具有的角色,如性别角色、亲属关系中的辈分、肤色、籍贯等等,这些是很难通过后天行动更改的角色。
    b、所谓“后赋型角色”,是通过出生以后自己的行动获得的,不论行动是好是坏,社会都承认的角色类型。
    c、所谓“规制型角色”,是指具体的身份地位要求相应的人必须严格依据角色规范来行动。
    d、所谓“开放型角色”意味着社会中没有角色规范。

3、一般来说,我们要了解一个文化群体中的人在特定情境中会如何行动,我们就要了解这种情境中的具体结构。

4、地位和角色是理解社会结构的两个基本概念。

5、一个社会之中的角色越是只能通过先赋继承,这个社会的流动性就越差,行动的多样性就越加闭塞;反之,流动性就越好。

6、地位和角色,都是用以剖析社会结构的,但两个概念的抽象性不同,导致在人类学研究的使用过程中,也有不同的应用。

7、非集权型社会包含部落与国家。

8、游群社会规模一帮在1万人以上。

9、部落(tribe)是更大规模的非集权政治组织,是队群、氏族的联合体,或体现为跨亲属、跨地域边界的年龄等级或社团。

10、《分类的几种原始形式:集体表现之研究问题》是法国人类学家涂尔干与莫斯的作品。

11、人类的行动会不断影响社会自身的构成,导致“结构”不断的处于运动状态之中。

12、《学做工:工人阶级子弟为何继承父业》的作者是马克思与恩格斯。

13、学做工的作者保罗·威利斯认为,工人阶级的很多子弟也可以通过努力,变为资本家阶层。

第五章 单元作业

1、讨论:学习本课程以后,你如何从人类学专业角度认识“结构”。

第九章 反身性面向

第九章 单元测验

1、摩洛哥田野作业反思》是由摩洛哥国王及其王妃在19世纪合作完成的一本书。

2、将对研究对象的研究历程,当做完整的研究对象,《摩洛哥田野作业反思》一书的反思性问题。

3、《摩洛哥田野作业反思》一书展开的方式,是按照田野调查过程的先后,讲述作者与每位信息提供人之间发生的故事,以此反思田野调查与民族志。

4、《摩洛哥田野作业反思》是一本反思人类学的先声之作。

第九章 作业

1、《摩洛哥田野作业反思》是怎样一本书?

第十章 结语

第十章 单元测验

1、人类社会存在显性知识与默会知识两种知识。

2、对于田野调查者来说,田野就是首次触碰的默会知识富矿。

3、促进知识增量,是人类学家的知识使命之一。

第十章 作业

1、通过十个章节的学习,想必大家对文化人类学这门学科有了更深的了解,我们已经学习了不同的面向、不同的学术流派,它们各有特色又相互交织。在最后一次讨论中,大家可以说说,令你印象最深的一个章节,或是你最喜欢的一本人类学著作,最感兴趣的一位人类学家等等,或者对人类学、对文化的疑问与体悟等等,请大家畅所欲言。

期末考试

单选题与判断题

1、以下对“文化人类学”学科研究性质表述有误的是
    a、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具有人文性思考的面向,强调从文化层面对他者与自我生活方式的阐释、反思与调整、接受。
    b、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具有客观科学性的面向,强调对人类不同文化行为与思想进行客观调查描述、比较与解释。
    c、顾名思义,文化人类学仅仅关注人文研究,以人文阅读与书籍知识积累为主。
    d、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的交叉专业。

2、以下有关整体内部联系错误的说法是
    a、因果联系是一种x影响y,y也影响x的关系;
    b、一个文化情境中,两个文化事项或社会组织具有同等文化意义的关系成为并列关系
    c、象征联系就是用一种a符号去隐喻b符号
    d、abcd等一系列文化事项,组建成一个主题,进行传播,那么abcd之间就具有了主题联系

3、以下哪项不属于人类学整体性思维的维度:
    a、内外交织
    b、文项关联
    c、社群横纵
    d、冥思苦想

4、以下说法不适的是:
    a、展开文化比较,有利于理解文化多样性
    b、展开文化比较,利于自我审视
    c、展开文化比较,有利于促进尊重差异,发现更具文化视野的知识规律
    d、展开文化比较,更有利于排斥他者文化,建立中心主义

5、以下哪种表现属于文化震撼的表现
    a、乐不思蜀
    b、刘姥姥进大观园
    c、衣锦还乡
    d、黄粱美梦

6、有关“反向文化震撼”及其陷阱的说法,错误的是
    a、当异文化接触者沉浸之后,对异文化熟悉无比;而当他返回到文化接触前的“母文化”的时候,反而可能对原文化场景产生迷茫感。这叫“反向文化震撼”。
    b、“颠倒的民族中心主义”,即不再以原初的“我民族”文化为中心文化,而是采取文化接触后的文化为中心文化。
    c、“二重民族中心主义”,即在看待事物时,只有自己或某个文化的偏见。
    d、在流动性比较大社会里,“反向文化震撼”现象发生的频次更高。

7、人类学的学科研究主要方法是:
    a、神学思辨
    b、金石考证
    c、街头采访
    d、田野调查

8、下列有关文化的“濡化”“涵化”表述错误的是
    a、文化“涵化”的过程,是指一个文化群体对另一个文化群体的文化传播过程。
    b、所谓“濡化”:是一个文化群体对一个文化成员的文化传递过程。
    c、与濡化相比,濡化是群体间的文化传递,而涵化是群体内的文化传播。
    d、与濡化相比,濡化是群体内的文化传递,而涵化是群体间的文化传播。

9、以下有关世界体系学派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世界体系理论(world system theory)的主要标志是美国学者伊曼纽尔·沃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于1974年出版的三卷本《现代世界体系》。
    b、世界体系理论的分析单位、分析对象不是世界,而是区域体系。
    c、世界体系理论作为一种理论和方法主要兴起于19世纪70年代的英国。
    d、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理论将世界分为南部边缘国家与北部发展中国家两个部分

10、从学科角度来看,应用人类学兴起的原因,不包括
    a、本专业的公共性与干预性
    b、对远古人类的关注
    c、本专业的公共性与干预性
    d、本专业的现代性与发展性

11、在阅读文献与研究设计时,以下哪些发问不属于具有反身性的问题?
    a、文献是改变还是加强了我以往的什么观点?
    b、看完文献后,如果我也掌握了文献作者一样多的资料,我会如何撰写这篇论文
    c、我如果成了亿万富翁,能不能成为一个好的学者?
    d、拟列一个初略研究设计以后,仔细多次阅读,想象一下如果是某个前人研究者,拿起这份提纲会如何修改?

12、在田野调查时,以下哪些发问不属于具有反身性的问题?
    a、认识到我们作为研究者与研究对象在知识、关怀、习惯上的差别;
    b、意识到研究对象每天也处于反身状态之中,他们也会发生变化
    c、常态性的清楚自身是在当地社会文化景观中的具体位置(多空间、多阶层,这一点在导读时还会重点提及),如果换位,景观是否不同?
    d、如果拥有互联网,我是不是可以不用面对面访谈?

13、在撰写田野调查报告与民族志之时,以下哪些发问不属于具有反身性的问题?
    a、不论是否在文本中交代清楚,写作自己要十分清楚资料获得的方法与过程
    b、10g时代来临后,是不是可以不用码字了?
    c、清楚你可能的阅读者是谁,将自己设定为阅读者,大声朗读自己的问题
    d、写作时同时激活以往的研究者与田野中的信息提供人,想一想如果是他们手握你手中那只笔,他们会如何书写?

14、以下有关文化整体论与社会整体论的异同的说法,错误的是
    a、文化整体论更加强调各种文化事项之间的关联:例如联姻、战争、生产方式、丰产仪式、祖先神话等等之间的整体性关系
    b、社会整体论则强调各种地缘、业缘、血缘的社会团体组织与各种阶层之间的整体性关系。
    c、如果同样使用有机体的比喻来区分的话,社会整体论可能更重视骨肉架构,文化整体论更重视血脉联结
    d、文化整体论与社会整体论是两种完全不一样的研究视角

15、按照马林诺夫斯基的说法,田野观察的浸入程度可以分为:
    a、边缘性浸入、半浸入、全面浸入
    b、边缘性浸入、一点浸入、全面浸入
    c、边缘性浸入、半浸入、大部分浸入
    d、无浸入、半浸入、全面浸入

16、文化人类学倡导通过自我思辨来反思、理解自我。

17、当人类学家说,研究对象之间的各部分之间具有整体性联系时,他其实是在提醒大家不要过于单向度、偏颇的解释问题。

18、对于人类学者来说,比较不是一种不自觉的体会,而是一种有意识的研究方法。

19、所谓主位视野,是指一种文化局内人视角,强调深度参与观察者眼中具有怎样的文化景象。,强调研究者的体验感。

20、所谓客位视野,是指站在文化局内人的立场上,对某种文化进行客观表述和比较分析。

21、对于人类学者来说,文化相对性的思考面向是这个学科的一种基本价值立场。

22、《萨摩亚人的成年》是博厄斯领导下的文化相对主义民族志的代表作。

23、文化的存在、呈现、表达或交流,完全是纯自然的,并不需要以符号为基础。

24、人类的行动会不断影响社会自身的构成,导致“结构”不断的处于运动状态之中。

25、阐释性面向追问的问题是:研究对象及其所处的社会文化情境,所展示出来的一切行动、语言、物质及其他表达,对他们自身而言意味着什么?有怎样的意义?

26、衡量一个阐释合不合理的最佳标准,是将复述出来的文本民族志说给当地人听、或送给机器人看。

27、医学人类学是以一种对文化与身体、文化与感知、文化与神经等相关性的敏锐感知,对不同语境中的人群疾痛体验进行近距离体察,感受苦难和病患,提出与纯粹的科学医学不一样的“医学问题”的解释及干预。

28、摩洛哥田野作业反思》一书展开的方式,是按照田野调查过程的先后,讲述作者与每位信息提供人之间发生的故事,以此反思田野调查与民族志。

29、对于田野调查者来说,田野就是首次触碰的默会知识富矿。

30、所谓客位视野,是指站在文化局内人的立场上,对某种文化进行客观表述和比较分析。

猜你喜欢

  • 2023-10-22 23:57
  • 2023-10-22 23:37
  • 2023-10-22 23:26
  • 2023-10-22 23:22
  • 2023-10-22 23:20
  • 2023-10-22 23:16
  • 2023-10-22 22:09
  • 2023-10-22 22:06
  • 2023-10-22 22:05
  • 2023-10-22 21:54
网站分类
最新发表
标签列表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