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一 细菌病的实验室诊断1.1 课程概述随堂测验1、1.下列属于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的是()。
a、病毒
b、真菌
c、衣原体
d、酵母菌
2、2.下列属于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的是()。
a、病毒
b、衣原体
c、酵母菌
d、支原体
3、3.自然界中的微生物有八大类,分别是细菌、真菌、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病毒和()。
a、沙门氏菌
b、立克次氏体
c、酵母菌
d、霉菌
4、4.下列不属于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的是()。
a、支原体
b、真菌
c、衣原体
d、细菌
5、5.下列属于非细胞型微生物的是()。
a、病毒
b、细菌
c、衣原体
d、真菌
6、6.微生物是一群形体微小、结构简单,必须借助于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
7、7.微生物的种类繁多,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螺旋体、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病毒等八大类。
8、8.细菌、放线菌、螺旋体、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属于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9、9.真菌属于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10、10.病毒、支原体属非细胞型微生物。
11、11.细菌、放线菌、真菌属于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12、12.真菌不属于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13、13.非细胞型微生物不具备细胞结构,必须在活的细胞内才能增殖,病毒属此类。
14、14.原核细胞型微生物仅有核质,无核膜和核仁,缺乏完整的细胞器。
15、15.自然界的微生物具有形体微小,结构简单,繁殖迅速,容易变异,种类多、数量大、分布广泛的特点。
1.2 细菌形态和结构的认知随堂测验1、1. 芽胞与细菌有关的特性是()。
a、抗吞噬作用
b、产生毒素
c、耐热性
d、粘附于感染部位
2、2. 与动物细胞比较,细菌所特有的一种重要结构是()
a、核蛋白体
b、线粒体
c、细胞膜
d、细胞壁
3、3. 与细菌的运动有关的结构是()。
a、鞭毛
b、菌毛
c、荚膜
d、芽胞
4、4. 与细菌粘附于粘膜的能力有关的结构是()。
a、鞭毛
b、菌毛
c、荚膜
d、芽胞
5、5. 内毒素的主要成分为()。
a、肽聚糖
b、蛋白质
c、核酸
d、脂多糖
6、6. 使细菌在外界具有强大抵抗力的结构是()。
a、鞭毛
b、菌毛
c、荚膜
d、芽胞
7、7. 与致病力有关的细菌结构是()。
a、细胞壁
b、细胞膜
c、荚膜
d、芽胞
8、8. 与细菌抗吞噬能力有关的结构是()。
a、荚膜
b、囊膜
c、鞭毛
d、芽胞
9、9. 有关g 菌细胞壁的特点不正确的是()。
a、要成分是肽聚糖
b、含有磷壁酸
c、对青霉素敏感
d、含有大量脂多糖
10、10. g-菌细胞壁内不具有的成分是()。
a、肽聚糖
b、磷壁酸
c、脂蛋白
d、脂多糖
11、11. g-菌细胞壁内特有的成分是()。
a、肽聚糖
b、脂蛋白
c、外膜
d、脂多糖
12、12. 维持细菌固有形态的结构是()。
a、细胞壁
b、细胞膜
c、芽胞
d、荚膜
13、13. 有关质粒的描述哪项是错误的()。
a、细菌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基因
b、具有自我复制,传给子代的特点
c、为细菌染色体以外的遗传物质
d、可从一个细菌转移至另一个细菌体内
14、14. 对外界抵抗力最强的细菌结构是()。
a、鞭毛
b、菌毛
c、荚膜
d、芽胞
15、15. 关于细胞壁的功能不应包括()。
a、维持细菌固有形态
b、保护细菌抵抗低渗环境
c、具有抗吞噬作用
d、与细胞膜共同完成细菌细胞内外物质交换
16、16. 有关荚膜描述错误的是()。
a、具有免疫原性,可用于鉴别细菌
b、可增强细菌对热的抵抗力
c、具有抗吞噬作用
d、一般在机体内形成
17、17.细菌缺乏下列哪种结构在一定条件下仍可存活( )。
a、荚膜
b、细胞膜
c、细胞质
d、核质
18、18.下列关于细菌的芽胞说法错误的是( )。
a、芽胞是细菌的休眠体
b、带有芽胞的菌体称为芽胞体
c、在适当条件下,芽胞可以萌发成新的菌体
d、芽胞是细菌的繁殖器官
1.3 显微镜油镜的使用及细菌形态结构的观察随堂测验1、7.油镜镜检时,需要在标本片上滴加()。
a、香油
b、酒精
c、乙醇乙醚
d、香柏油
2、8.显微镜三步保养法中,第二步用()保养显微镜。
a、乙醇乙醚
b、乙醇
c、乙醚
d、甲醇
3、9.油镜镜检时,载物台上升的标准是( )。
a、油镜镜头完全浸入油中,几乎与玻片相接触
b、油镜镜头与载玻片相距一段距离
c、油镜镜头不能与标本片上的香柏油接触
d、油镜镜头紧密接触载玻片
4、10.显微镜三步保养法的步骤是( )。
a、a.干-湿-干
b、干-干-湿
c、湿-干-湿
d、湿-湿-干
5、1.细菌是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生物的总称,因此要观察细菌必须借助光学纤维镜或电子显微镜。
6、2.显微镜油镜放大倍数最大,故镜头最长。
7、3.油镜镜头放大倍数通常是100倍。
8、4.为避免光的折射,油镜镜头使用时,需要滴加香油。
9、5.显微镜油镜观察细菌标本片时步骤是先升后降。
10、6.显微镜油镜观察细菌标本片时需要先滴加香柏油,避免光的折射。
1.4 细菌涂片的革兰氏染色和病料触片的美蓝染色随堂测验1、9.金黄色葡萄球菌是革兰氏阳性菌,用革兰氏染色法可以被染成()色。
a、蓝紫色
b、红色
c、紫色
d、蓝色
2、10.关于革兰氏染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染成蓝紫色的为革兰氏阳性菌
b、染成蓝紫色的为革兰氏阴性菌
c、染成红色的为革兰氏阳性菌
d、染成黄色的为革兰氏阳性菌
3、11.革兰氏染色时,常用()作为脱色剂。
a、75%酒精
b、99%酒精
c、95%酒精
d、70%酒精
4、13.革兰氏染色时,需要滴加试剂包括①草酸铵结晶紫②石炭酸复红③95%酒精④革兰氏碘液,滴加顺序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②
c、①④③②
d、④①③②
5、15.大肠杆菌革兰氏染色被染成红色,因此属于()。
a、革兰氏阳性菌
b、革兰氏阴性菌
c、球菌
d、螺旋菌
6、12.下列属于革兰氏染色液的是()。
a、草酸铵结晶紫
b、革兰氏碘液
c、95%酒精
d、石炭酸复红
7、14.病料触片染色的意义()。
a、看触片中有无细菌初步推断是否为细菌病
b、根据细菌的大小、形态及排列方式初步鉴定细菌
c、根据细菌的结构、数量等初步鉴定细菌
d、根据细菌被染成颜色初步鉴定细菌
8、1.革兰氏染色将细菌染成不同颜色的原因是细胞壁结构不同。
9、2.革兰氏染色时,染成红色的细菌为革兰氏阴性菌。
10、3.根据革兰氏染色特性可以鉴定细菌。
11、4.病料触片染色可以初步判断是否为细菌病。
12、5.美蓝染色法常把细菌染成蓝色。
13、6.病料触片采用美兰染色法,细菌通常被染成深蓝色,组织细胞被染成蓝色。
14、7.根据触片中细菌的大小、形态及排列方式初步鉴定细菌。
15、8.根据触片中细菌的结构、数量等初步鉴定细菌。
1.5 细菌生理的认知随堂测验1、11.下列关于细菌生长繁殖,叙述正确的是()。
a、细菌的繁殖方式是出芽生殖
b、细菌必须在活细胞内增殖
c、一个细菌可以形成多个芽孢
d、细菌可在人工培养基上生长繁殖
2、12.下列常用于细菌蛋白质合成的营养物质的是()。
a、水
b、含氮化合物
c、无机盐
d、生长因子
3、13.下列常作为细菌能源物质的是()。
a、含碳化合物
b、含氮化合物
c、无机盐类
d、生长因子
4、14.细菌的菌体形态、大小及生理活性均较为典型的时期为()?
a、迟缓期
b、稳定期
c、对数期
d、衰老期
5、15.破伤风梭菌属于()。
a、专性需氧菌
b、专性厌氧菌
c、兼性厌氧菌
d、喜养菌
6、16.与细菌的毒力有关的细菌的酶是()。
a、胞内酶
b、固有酶
c、胞外酶
d、诱导酶
7、17.下列()不属于细菌合成代谢产物。
a、维生素
b、抗生素
c、细菌素
d、抗毒素
8、18.下列可以作为鉴定细菌的依据的是()。
a、糖发酵试验
b、硫化氢试验
c、mr试验
d、vp试验
9、1.绝大多数动物细菌都属于寄生菌,最适生长温度为37℃。
10、2.对大多数病原菌来说,染色特性最典型的时期是稳定期。
11、3.大多数动物病原微生物的生长所需最适ph为7.2~7.6。
12、4.组成菌体的蛋白质和核酸属于有机物。
13、5.破伤风梭菌属于寄生菌。
14、6.糖分解试验是利用糖的分解产物对细菌进行鉴定的生化试验。
15、7.生化试验可用于细菌的鉴定。
16、8.大多数细菌属专性需氧菌。
17、9.利用糖的分解产物对细菌进行鉴定的生化试验有:糖发酵试验、维-培(v-p)试验、甲基红(mr)试验等。
18、10.利用蛋白质的分解产物设计的鉴定细菌的生化试验有:甲基红试验、硫化氢试验、尿素分解试验、明胶液化试验、硝酸盐还原试验等。
1.6 细菌的人工培养随堂测验1、13.菌落是指( )。
a、不同种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繁殖而形成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
b、一个细菌细胞
c、一个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繁殖而形成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
d、大量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繁殖而形成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
2、14.在固体培养基上,单个细菌大量繁殖而形成的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称为()。
a、菌落
b、菌苔
c、纯培养
d、菌群
3、15.在营养琼脂培养基中加入乳糖和中性红,因此分解乳糖的大肠杆菌在此培养基上可因为分解乳糖而形成红色菌落,此培养基为()。
a、基础培养基
b、选择培养基
c、鉴别培养基
d、选择培养基
4、16.细菌分离培养、药敏试验通常选择()培养基。
a、液体培养基
b、平板培养基
c、斜面培养基
d、半固体培养基
5、17.临床上做生化试验通常选择()培养基。
a、液体培养基
b、斜面培养基
c、平板培养基
d、高层培养基
6、1.人工培养细菌通常用的载体是培养基。
7、2.营养肉汤属于液体培养基。
8、3.平板属于固体培养基。
9、4.制备培养基应该均质透明,以便于观察细菌生长性状及生命活动所产生的变化。
10、5.在基础培养基中加入血液、血清、葡萄糖等营养物质而制成的培养基称为营养培养基。
11、6.厌氧培养基通常培养厌氧菌。
12、7.菌落特征是鉴定细菌的一个依据。
13、8.细菌接种在固体培养基上,经过一定时间的培养后,表面可出现肉眼可见的单个细菌集团,称为菌落。
14、9.细菌接种在固体培养基上,经过一定时间的培养后,表面可出现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称为菌落。
15、10.半固体培养基多用于细菌运动性观察,即细菌有无鞭毛。
16、11.临床上保存菌种通常选择斜面培养基。
17、12.液体培养基常用于临床上生产和实验室中细菌的扩增培养。
1.7 细菌的分离培养及细菌的生化试验随堂测验1、12.病料中细菌分离培养的目的是()。
a、得到菌落
b、得到菌苔
c、长出细菌
d、得到细菌
2、13.为了得到菌落,细菌分离培养常采取的划线方式为( )。
a、密集划线
b、分区划线
c、十字划线
d、之字划线
3、14.培养动物性细菌常常培养( )时间。
a、18~24小时
b、12~16小时
c、18小时
d、24小时
4、15.病料中细菌分离培养的意义包括()。
a、看培养基中有无细菌生长推断是否为细菌病
b、根据菌落特征初步鉴定细菌
c、用菌落中的细菌进一步作形态学鉴定
d、可进一步作生化鉴定、血清学鉴定及动物试验
5、1.根据细菌分离培养的结果初步推断是否为细菌病。
6、2.进行生化试验的细菌必须是纯培养物。(
7、3.根据可疑细菌的生化特性选择特定的一组生化试验,将结果与标准进行对比,可以确定病原菌的种类。
8、4.单一的生化试验可以鉴定细菌。
9、5.根据细菌都有各自的酶系统,各自的分解与合成代谢产物,根据产物鉴别细菌的试验就是生化试验。
10、6.所谓细菌的生化试验,就是用生物化学的方法检查细菌的代谢产物。
11、7.一般,单一的生化试验不能鉴定细菌,须用一系列适当的生化试验的结果进行比对,才具鉴定意义。
12、8.糖分解试验是利用糖的分解产物对细菌进行鉴定的生化试验。
13、9.硫化氢试验是利用细菌能分解含硫aa产生h2s对细菌进行鉴定的生化试验。
14、10.甲基红(mr)试验是利用细菌能分解葡萄糖产生大量酸性产物,使甲基红指示剂变红对细菌进行鉴定的生化试验。
15、11.维-培(v-p)试验是利用细菌能分解葡萄糖产生乙酰甲基甲醇,乙酰甲基甲醇在强碱环境下,被空气中氧氧化为二乙酰,二乙酰与蛋白胨中的胍基生成红色化合物的原理对细菌进行鉴定的生化试验。
1.8 细菌病的实验室诊断随堂测验1、16.下列不属于采集病料原则的是()。
a、防止污染
b、适当时机
c、无菌采样
d、越多越好
2、17.下列()不可用于大肠杆菌病的实验室诊断。
a、生化试验
b、分离培养
c、动物试验
d、包涵体检查
3、18.全血平板凝集试验进行鸡白痢检疫,属于()。
a、生化试验
b、分子生物学试验
c、血清学试验
d、形态学检查
4、1.病料指的是从得病的动物(多为死后)身上采集的组织或器官,用来进行疾病的研究工作。
5、2.疑似炭疽杆菌病时,严禁解剖。
6、3.采集病料首先做好防止污染。
7、4.病料的保存和运输应该条件一致。
8、5.细菌的形态学检查可以作为鉴定细菌的依据之一。
9、6.不同的细菌形成菌落特征不一样,菌落是鉴定细菌的依据之一。
10、7.进行生化试验的细菌必须是纯培养物。
11、8.根据可疑细菌的生化特性选择特定的一组生化试验,将结果与标准进行对比,可以确定病原菌的种类。
12、9.单一的生化试验可以鉴定细菌。
13、10.实验动物具有“活试剂”“活天平”之称,因此动物接种试验也是鉴定细菌的依据之一。
14、11.根据菌落特征可以进行细菌病的鉴定,因此细菌的分离培养是鉴定细菌病的方法之一。
15、12.细菌分离培养通常为了得到单个菌落,因此接种采取划线方式为密集划线。
16、13.如果需要动物的血清,采集血液时需要加抗凝剂。
17、14.细菌性病料的适时采样指的是采集濒死或刚死动物的病料。
18、15.50%甘油盐水缓冲液有利于保存细菌性病料。
项目一 细菌病的实验室诊断单元测验1、1.与细菌的毒力有关的结构和物质有( )。
a、鞭毛、芽胞、胞外酶和毒素
b、荚膜、菌毛、胞外酶和毒素
c、荚膜、胞内酶、菌毛和毒素
d、荚膜、菌毛、胞内酶和细菌素
e、荚膜、菌毛、胞外酶和外毒素
f、荚膜、鞭毛、胞外酶和毒素
2、2.下列关于细菌的芽胞说法错误的是( )。
a、芽胞是细菌的休眠体
b、带有芽胞的菌体称为芽胞体
c、在适当条件下,芽胞可以萌发成新的菌体
d、芽胞是细菌的繁殖器官
e、一个细菌可以形成多个芽胞
f、芽胞不是细菌的繁殖方式
3、3.菌落是指( )。
a、不同种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繁殖而形成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
b、一个细菌细胞
c、一个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繁殖而形成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
d、大量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繁殖而形成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
e、单个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繁殖而形成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
4、4.细菌菌体形态、大小及生理活性较典型的时期是( )。
a、迟缓期
b、对数期
c、稳定期
d、衰老期
e、隐晦期
5、5.有关荚膜描述错误的是( )。
a、具有免疫原性,可用于鉴别细菌
b、可增强细菌对热的抵抗力
c、具有抗吞噬作用
d、一般在机体内形成
e、荚膜不是细菌的必需构造,除去荚膜对细菌的新陈代谢没有影响
f、荚膜是细菌的必需构造,除去荚膜对细菌的新陈代谢有影响
6、6. 使细菌在外界具有强大抵抗力的结构是( )。
a、荚膜
b、鞭毛
c、芽胞
d、菌毛
e、细胞壁
7、12.全血平板凝集试验进行鸡白痢检疫,属于( )。
a、生化试验
b、分子生物学试验
c、血清学试验
d、形态学检查
e、动物接种实验
8、13.细菌分离培养、药敏试验通常选择( )培养基。
a、液体培养基
b、平板培养基
c、斜面培养基
d、高层培养基
e、半固体培养基
9、14. 与动物细胞比较,细菌所特有的一种重要结构是( )。
a、核蛋白体
b、线粒体
c、细胞膜
d、细胞壁
e、dna
10、15. 与细菌的运动有关的结构是( )。
a、鞭毛
b、菌毛
c、荚膜
d、芽胞
e、核质
11、7. 与致病力有关的细菌特殊结构有( )。
a、荚膜
b、鞭毛
c、菌毛
d、芽胞
e、核质
12、8.下列不属于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的是( )。
a、细菌
b、病毒
c、真菌
d、酵母菌
e、衣原体
f、螺旋体
13、9.下列关于细菌生长繁殖,叙述正确的是()。
a、细菌的繁殖方式是二分裂
b、细菌的细胞壁具有维持细菌固有形态的作用
c、一个细菌可以形成多个芽孢
d、细菌可在人工培养基上生长繁殖
e、细菌的繁殖方式是出芽生殖
f、细菌必须在活细胞内增殖
14、10.病料中细菌分离培养的意义包括( )。
a、看培养基中有无细菌生长推断是否为细菌病
b、根据菌落特征初步鉴定细菌
c、用菌苔进一步作形态学鉴定
d、可进一步作生化鉴定、血清学鉴定及动物试验
e、病料中细菌的分离培养是为了得到菌苔
15、11.细菌病实验室鉴定办法有( )。
a、动物接种实验
b、血清学试验
c、形态检查
d、分子生物学试验
e、包涵体的检查
f、生化试验
16、16.芽孢具有强大抵抗力,是细菌的繁殖器官。
17、17.显微镜三步保养法的步骤是“干-湿-干”。
18、18.革兰氏染色时,染成红色的细菌为革兰氏阴性菌。
19、19.荚膜不是细菌的必需构造,除去荚膜对细菌的代谢没有影响。
20、20.病料触片采用美兰染色法,细菌通常被染成深蓝色,组织细胞被染成蓝色。
项目一 细菌病的实验室诊断单元作业(一)1、1.细菌病的实验室诊断方法有哪些?
2、2.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有哪些?
项目一 细菌病的实验室诊断单元作业(二)1、1.细菌的营养物质有哪些?
2、2.简述微生物的种类
项目二 病毒病的实验室诊断2.1 病毒的认知随堂测验1、1.关于病毒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没有细胞结构
b、只能在活细胞中寄生
c、含有dna和rna
d、对抗生素不敏感
2、2.用于测量病毒大小的单位是( )。
a、微米
b、毫米
c、纳米
d、厘米
3、3.关于病毒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b、非细胞型微生物
c、真核细胞微生物
d、以二分裂方式繁殖的微生物
4、4.可直接测量病毒体大小的方法是( )。
a、光学显微镜观察
b、电子显微镜观察
c、超速离心法
d、超过滤法
5、5.病毒的特征中不包括( )。
a、无细胞结构
b、含两种核酸
c、对抗生素不敏感
d、必须在易感活细胞内增殖
6、6.病毒含有的核酸通常是( )。
a、dna和rna
b、dna或rna
c、dna
d、rna
7、7.决定病毒感染细胞的关键物质是( )。
a、衣壳
b、囊膜
c、核酸
d、纤突
8、8.病毒的增殖方式是( )。
a、二分裂法
b、多分裂法
c、出芽
d、复制
9、9.朊病毒是疯牛病的病原体,只有蛋白质这一种成分( )。
10、10.病毒不能再无生命的培养基上生长( )。
11、11.病毒可以在血平板上生长( )。
12、12.病毒可以通过细菌滤器,因此病毒比细菌小( )。
2.2 病毒形态和结构的认知随堂测验1、1.关于病毒结构叙述错误的是( )。
a、核酸和衣壳组成核衣壳
b、有囊膜的病毒才有感染性
c、衣壳由壳粒构成
d、病毒囊膜表面可有刺突
2、2.可称为病毒颗粒(病毒子)的结构是( )。
a、核衣壳
b、核酸
c、衣壳
d、囊膜
3、3.决定病毒具有感染性的是( )。
a、衣壳
b、囊膜
c、核酸
d、纤突
4、4.下述与病毒蛋白质作用无关的是( )。
a、吸附作用
b、保护核酸作用
c、病毒囊膜的成分
d、对脂溶剂敏感性
5、5.病毒的核心物质是( )。
a、脂多糖
b、蛋白质
c、核酸
d、磷壁酸
6、6.储存病毒遗传信息的结构是囊膜( )。
7、7.保护病毒核酸的结构是核膜( )。
8、8.无囊膜病毒完整的病毒颗粒的是核衣壳( )。
9、9.可用电子显微镜观察病毒的纤突( )。
10、10.病毒含有宿主细胞成分的是囊膜( )。
2.3 病毒增殖的认知随堂测验1、1.病毒的增殖方式是( )。
a、无性二分裂
b、复制
c、出芽
d、减数分裂
2、2.有关囊膜病毒叙述错误的是( )。
a、出芽释放
b、囊膜上多有刺突
c、囊膜含有宿主细胞膜的化学成分
d、对脂溶剂不敏感
3、3.关于病毒复制叙述错误的是( )。
a、只能在活细胞内复制
b、从宿主细胞获得能量和营养
c、复制过程中始终保持完整的结构和传染性
d、晚期蛋白是病毒的结构蛋白
4、4.可直接作为mrna翻译蛋白的病毒核酸类型是( )。
a、单股正链rna
b、单股负链rna
c、双股rna
d、双股dna
5、5.与病毒复制中的隐蔽期有关的是( )。
a、吸附
b、穿入
c、脱壳
d、生物合成
6、6.病毒的复制周期包括( )。
a、吸附
b、穿入
c、脱壳
d、生物合成
7、7.病毒的复制周期包括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组装和释放五个连续的步骤( )。
8、8.无囊膜的病毒以出芽方式释放( )。
9、9.有囊膜的病毒以细胞破裂方式释放( )。
10、10.所有病毒的装配与释放都是在细胞核中完成的( )。
2.4 病毒的培养随堂测验1、1.不能用于病毒培养的方法是( )。
a、鸡胚培养
b、动物培养
c、细胞培养
d、固体培养基培养
2、2.鸡胚卵黄囊接种的常用日龄为( )。
a、10-13日龄
b、10-11日龄
c、6-8日龄
d、9-12日龄
3、3.病毒鸡胚接种常用的途径为( )。
a、绒毛尿囊膜接种
b、尿囊腔接种
c、卵黄囊接种
d、羊膜腔接种
4、4.动物接种可用于( )。
a、病毒的病原学检查
b、传染病的诊断
c、疫苗生产及疫苗效力检验
d、抗血清的生产
5、5.动物接种病毒的接种途径包括( )。
a、静脉注射
b、肌肉注射
c、皮下注射
d、腹腔注射
6、6.鸡胚尿囊腔接种的常用日龄为9-12日龄( )。
7、7.无菌动物是指体内没有特定病原微生物,外表呈明显健康状态的动物( )。
8、8.组织细胞培养是用体外培养的组织块或单层细胞分离培养病毒( )。
9、9.病毒感染细胞后引起的细胞病变,称为病毒的致细胞病变作用( )。
10、10.组织细胞培养操作简单,易于在基层单位推广应用( )。
2.5 病毒其他特性的认知随堂测验1、1.干扰素的本质是( )。
a、病毒抗原
b、受病毒抗原刺激后产生的抗体
c、抗病毒化学制剂
d、受病毒感染后细胞产生的蛋白质
2、2.下列不是干扰素作用特点的是( )。
a、作用迅速
b、种属特异性
c、广谱抗病毒作用
d、窄谱抗病毒作用
3、3.干扰素抗病毒的机制是( )。
a、阻止病毒进入易感细胞
b、直接干扰病毒mrna的转录
c、影响病毒的装配和抑制病毒的释放
d、诱导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
4、4.干扰素的生物学活性不包括( )。
a、抑制病毒增殖
b、抑制肿瘤细胞生长
c、使机体产生抗病毒中和抗体
d、免疫调节作用
5、5.下列不能使红细胞凝集的病毒是( )。
a、新城疫病毒
b、禽流感病毒
c、鸡产蛋下降综合征病毒
d、传染性法氏囊病毒
6、6.对病毒干扰现象叙述错误的是( )。
a、只发生在活病毒之间
b、与病毒争夺酶系统、生物合成原料及场所有关
c、与干扰素产生有关
d、与病毒竞争细胞受体有关
7、7.病毒的包涵体是( )。
a、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增殖后形成的斑块
b、位于胞核或胞质内的嗜酸性或嗜碱性颗粒
c、用普通光学显微镜可以查见
d、病毒复制过程的中间产物
8、8.干扰素的生物学活性不包括( )。
a、抗病毒
b、抗肿瘤
c、免疫调节
d、使机体产生抗体
9、9.干扰素是细胞在病毒或干扰素诱生剂作用下产生的-类糖蛋白,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及免疫调节等多方面生物活性( )。
10、10.病毒感染动物后会出现干扰现象,其主要原因是病毒诱导细胞产生了干扰素( )。
11、11.禽干扰素可抑制猪体内病毒的增殖( )。
12、12.两种病毒共同感染同一细胞时,可发生一种病毒抑制另一种病毒增殖的现象,称为病毒的干扰现象( )。
2.6 病毒的血凝试验随堂测验1、1.病毒血凝现象的本质是病毒的血凝素纤突与红细胞表面的相应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从而使红细胞发生凝集( )。
2、2.病毒血凝价的高低与病毒液中病毒的含量成正比( )。
3、3.能使红细胞发生完全凝集的病毒最大稀释倍数称为病毒的血凝价( )。
4、4.根据病毒凝集红细胞的选择性可对病毒进行鉴别( )。
5、5.能使红细胞发生完全凝集的病毒最高稀释倍数为l个血凝单位( hau ) ( )。
6、6.完全凝集时红细胞呈伞状均匀分布于小孔底部( )。
7、7.完全不凝集时红细胞呈点状沉积于小孔底部( )。
8、8.所有的病毒都能使红细胞发生凝集( )。
9、9.具有血凝素纤突的病毒能使所有红细胞发生凝集( )。
10、10.新城疫病毒、禽流感病毒、兔瘟病毒都是血凝性病毒( )。
2.7 病毒的血凝抑制试验随堂测验1、1.病毒的血凝抑制试验的依据是新城疫诊断技术国家标准(gbt 16550-2008)( )。
2、2.四单位病毒是指含有4个血凝单位的病毒( )。
3、3.能完全抑制红细胞凝集的血清最大稀释倍数称为血清的血凝抑制滴度或血清的血凝抑制效价( )。
4、4.病毒的血凝与血凝抑制试验均可以以n log2方式报告结果( )。
5、5.病毒的血凝与血凝抑制试验常用于鸡新城疫.禽流感等病毒性传染病的诊断( )。
6、6.病毒血凝抑制价的高低与抗病毒血清中抗体的含量成正比,可据此评判动物体内的抗体水平或免疫效果,并以此进行免疫监测或疫病诊断( )。
7、7.病毒血凝与血凝抑制试验常用1%的鸡红细胞悬液( )。
8、8.病毒凝集红细胞的特性能被相应的抗体所抑制,称血凝抑制( )。
9、9.能完全抑制红细胞凝集的血清最大稀释倍数称为血清的血凝抑制滴度或血清的血凝抑制效价( )。
10、10.以完全凝集的病毒最大稀释度为该抗原的血凝滴度( )。
2.8 病毒病的实验室诊断随堂测验1、1.下列属于病料采集原则的是( )。
a、无菌采集
b、适时采样
c、防止污染
d、适当部位
2、2.下列属于内基氏小体特点的是( )
a、神经细胞的胞浆内
b、圆形或椭圆形
c、嗜酸性染色
d、比细胞核大
3、3.动物尸体采样,在动物死后应立即采集。夏季不超过动物死后2h,冬季不超过20h( )。
4、4.分离病原体,须在动物病初发热期或出现典型临床症状时采集病料( )。
5、5.动物尸体采样:通常采集病变的组织.器官或病变最明显.最典型的部位( )。
6、6.病毒病料除冷冻外,还可放在50%的甘油磷酸盐缓冲液中进行保存( )。
7、7.用光学显微镜可以观察狂犬病病毒的内基氏小体( )。
8、8.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可以导致鸡胚绒毛尿囊膜水肿增厚和鸡胚出血( )。
9、9.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引起可致鸡胚发育迟缓,侏儒化( )。
10、10.可用病毒的血凝与血凝抑制试验检测鸡新城疫病毒.禽流感病毒等血凝性病毒( )。
项目二 病毒病的实验室诊断单元测验1、1.关于病毒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b、非细胞型微生物
c、真核细胞微生物
d、以二分裂方式繁殖的微生物
e、增殖方式是复制
2、2.病毒的增殖方式是( )。
a、无性二分裂
b、减数分裂
c、出芽繁殖
d、复制
e、发芽
3、3.与病毒复制中的隐蔽期有关的是( )。
a、吸附
b、穿入
c、脱壳
d、生物合成
e、成熟与释放
4、4.鸡胚卵黄囊接种的常用日龄为( )。
a、10-13日龄
b、10-11日龄
c、6-8日龄
d、9-12日龄
e、9-11日龄
5、5.干扰素的本质是( )。
a、病毒抗原
b、受病毒抗原刺激后产生的抗体
c、抗病毒化学制剂
d、受病毒感染后细胞产生的蛋白质
e、受干扰素诱生剂诱生后细胞产生的蛋白质
6、6.干扰素抗病毒的机制是( )。
a、阻止病毒进入易感细胞
b、直接干扰病毒mrna的转录
c、影响病毒的装配和抑制病毒的释放
d、诱导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
e、诱导细胞产生抗病毒糖类
7、7.干扰素的生物学活性不包括( )。
a、抑制病毒增殖
b、抑制肿瘤细胞生长
c、使机体产生抗病毒中和抗体
d、免疫调节作用
e、光谱抗病毒
8、8.对病毒抵抗力叙述错误的是( )。
a、大多数病毒60℃30分钟可被灭活
b、大多数病毒在-70℃下可存活
c、甲醛能使病毒灭活,但保留抗原性
d、所有病毒对脂溶剂都敏感
e、紫外线能灭活病毒
9、9.病毒合成的晚期蛋白的功能是( )。
a、抑制宿主细胞蛋白质的合成
b、合成包涵体的基质蛋白
c、构成病毒衣壳蛋白
d、抑制宿主细胞核酸的合成
10、10.下列不属于内基氏小体特点的是( )。
a、神经细胞的胞浆内
b、圆形或椭圆形
c、嗜酸性染色
d、比细胞核大
e、神经细胞的细胞核内
11、11.下列属于病料采集原则的是( )。
a、无菌采集
b、适时采集
c、适量采集
d、适当部位
e、防止污染
12、12.关于病毒复制叙述正确的是( )。
a、只能在活细胞内复制
b、从宿主细胞获得能量
c、复制过程中始终保持完整的结构和传染性
d、早期蛋白能抑制宿主细胞核酸与蛋白质合成
e、晚期蛋白是病毒的结构蛋白
13、13.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后可出现( )。
a、细胞死亡
b、细胞转化
c、细胞转化
d、合胞体
e、多核细胞
14、14.动物接种可用于( )。
a、病毒的病原学检查
b、传染病的诊断
c、疫苗生产及疫苗效力检验
d、抗血清的生产
e、分离病毒
15、15.病毒鸡胚接种常用的途径为( )。
a、绒毛尿囊膜接种
b、卵黄囊接种
c、羊膜腔接种
d、尿囊腔接种
e、脑内接种
16、16.所有病毒的装配与释放都是在细胞核中完成的( )。
17、17.无囊膜病毒完整的病毒颗粒的是核衣壳( )。
18、18.能使红细胞发生完全凝集的病毒最大稀释倍数称为病毒的血凝价( )。
19、19.具有血凝素纤突的病毒能使所有红细胞发生凝集( )。
20、20.用光学显微镜可以观察狂犬病病毒的内基氏小体( )。
项目二 病毒病的实验室诊断单元作业(一)1、一、病毒病的实验室诊断方法有哪些?
2、二、干扰素的生物学活性是什么?
项目二 病毒病的实验室诊断单元作业(二)1、一、培养病毒的方法有哪些?
2、二、什么叫干扰素?
项目三 消毒与灭菌3.1 微生物在自然界分布的认知随堂测验1、1.微生物分布在自然界中的( )。
a、水中
b、空气中
c、土壤中
d、以上都对
2、2.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主要作用为( )。
a、合成作用
b、分解作用
c、同化作用
d、co2固定作用
3、3.正常菌群与人类的关系为( )。
a、寄生
b、共生
c、拮抗
d、协同
4、4.被称为“微生物天然培养基”的是( )。
a、土壤
b、水
c、空气
d、动物体
5、5.土壤中含量最多的微生物是( )。
a、细菌
b、霉菌
c、真菌
d、放线菌
6、6.病毒与宿主间的关系是( )。
a、共生
b、寄生
c、拮抗
d、协同
7、7.下列不属于正常菌群有益作用的是( )。
a、拮抗作用
b、营养作用
c、免疫作用
d、吞噬作用
8、8.以下因素不能造成菌群失调的是( )。
a、日粮成分的突然改变
b、科学用药
c、应激
d、环境突然变化
9、9.距离地面( )深的土层中微生物的数量最多。
a、10-20cm
b、20-30cm
c、30-40cm
d、40-50cm
10、10.滥用抗生素会造成动物机体正常菌群失调( )。
11、11.一般地面水比地下水含菌种类少、数量少( )。
12、12.正常寄居在人体体表和开放性腔道中的、对人无害的细菌称为正常菌群( )。
3.2 外界环境因素对微生物影响的认知随堂测验1、1.对金属制品和玻璃器皿通常采用的灭菌方法是( )。
a、热空气灭菌
b、间歇灭菌
c、紫外线照射
d、消毒剂浸泡
2、2.紫外线杀菌最强波长是( )。
a、200-500nm
b、250-256nm
c、256-265nm
d、265-266nm
3、3.超高温巴氏消毒法采用的温度是( )。
a、160℃
b、132℃
c、121℃
d、100℃
4、4.营养琼脂培养基采用高压蒸汽灭菌法灭菌时温度为( )。
a、160℃
b、132℃
c、121℃
d、100℃
5、5.酒精最佳消毒浓度为( )。
a、75%
b、100%
c、95%
d、90%
6、6.能在细菌体内增殖并能引起细菌裂解的病毒是( )。
a、类病毒
b、疱疹病毒
c、朊病毒
d、噬菌体
7、7.以下不能通过细菌滤器的是( )。
a、细菌
b、病毒
c、支原体
d、衣原体
8、10.杀灭细菌芽孢最常用而有效的方法是( )。
a、火焰灼烧
b、煮沸法
c、高压蒸汽灭菌法
d、紫外线照射
9、11.种蛋室空气消毒常用的方法是( )。
a、紫外线
b、α射线
c、酒精
d、熏蒸消毒
10、12.对鲜牛乳等食品的消毒可采用以下哪种消毒方法( )。
a、高压蒸汽灭菌法
b、巴氏消毒法
c、流通蒸汽灭菌法
d、过滤除菌
11、8.影响化学消毒剂作用的因素包括( )。
a、消毒剂的性质
b、温度
c、酸碱度
d、微生物种类
12、9.消毒剂的作用原理包括( )。
a、使菌体蛋白质变性、凝固及水解
b、破坏核酸的结构
c、破坏菌体的酶系统
d、破坏细菌的细胞壁或细胞膜的通透性
13、13.灭菌是指利用理化方法杀灭物体或一定空间范围内的病原微生物的方法( )。
14、14.消毒是指利用理化方法杀灭物体或一定空间范围内的病原微生物的方法( )。
15、15.对消毒剂来说,浓度越高消毒效果越好( )。
16、16.中效消毒剂对于有芽孢的细菌一般没有消毒作用( )。
17、17.紫外线穿透力很弱,只能用作表面消毒或空气消毒( )。
18、18.一般消毒剂的温度愈高,杀菌效果愈好( )。
3.3 微生物变异的认知随堂测验1、1.从患者体内分离的细菌菌落常为光滑型,经人工培养后菌落呈现粗糙型,这种变异称( )。
a、病毒突变体
b、菌落特征变异
c、耐药性变异
d、毒力变异
2、2.下列会影响抗生素对传染病治疗效果的微生物变异现象为( )。
a、耐药性变异
b、形态变异
c、毒力变异
d、菌落特征的变异
3、3.从病猪咽喉中分离到的炭疽杆菌呈细长弯曲如丝状的形态,原因是发生了( )。
a、菌落特征变异
b、形态变异
c、毒力变异
d、耐药性变异
4、4.将变形杆菌在含有0.075%~0.1%石炭酸的琼脂培养基上培养时,变形杆菌失去运动能力,原因是发生了( )变异。
a、形态变异
b、菌毛变异
c、鞭毛变异
d、芽胞变异
5、5.以下( )不是增强毒力的方法。
a、连续通过易感动物
b、与其他微生物共生
c、被温和型噬菌体感染时
d、连续通过非易感动物
6、6.细菌菌落由光滑型变为粗糙型称为r→s变异( )。
7、7.遗传是物种进化的基础( )。
8、8.细菌的菌落特征有光滑型变成粗糙型时毒力会增强( )。
9、9.连续通过非易感动物可使微生物毒力增强( )。
10、10.有芽孢的细菌失去芽孢后毒力增强( )。
3.4 细菌的药物敏感性试验随堂测验1、1.纸片法药敏试验各纸片中心距大于( )mm。
a、24
b、12
c、20
d、35
2、2.药敏试验结果判定依据是测量( )。
a、抑菌圈周长
b、抑菌圈直径
c、肉眼观察
d、抑菌圈半径
3、3.以下属于药敏试验在实际生产中应用的是( )。
a、可预测抗菌药物治疗的效果
b、提供所选药物的依据
c、指导临床医生合理选择抗生素
d、以上都是
4、4.细菌的药物敏感性试验采用的划线方法是平板分区划线( )。
5、5.纸片法药敏试验纸片贴好后可以移动( )。
6、6.纸片法药敏试验药敏片需要一次贴好,不能移动( )。
7、7.测试菌对药物中介表示被测菌株所引起的感染可以用该抗菌药物的常规剂量治愈( )。
8、8.抑菌圈越大说明该菌对此药物敏感性越大,反之越小( )。
9、9.药敏试验效果好的药物用到体内效果一定好( )。
10、10.药敏试验可以防止耐药菌株的产生( )。
项目三 消毒与灭菌单元测验1、1.下列不属于正常菌群有益作用的是( )。
a、营养作用
b、拮抗作用
c、吞噬作用
d、免疫作用
e、抑制作用
2、2.下列会影响抗生素对传染病治疗效果的微生物变异现象为( )。
a、耐药性变异
b、毒力变异
c、形态变异
d、菌落特征变异
e、鞭毛变异
3、3.临床上常用( )杀灭细菌的芽胞。
a、紫外线
b、灼烧
c、高压蒸汽灭菌法
d、巴氏消毒法
e、煮沸法
4、4.从患者体内分离的细菌菌落常为光滑型,经人工培养后菌落呈现粗糙型,这种变异称( )。
a、菌落特征变异
b、形态变异
c、毒力变异
d、鞭毛变异
e、耐药性变异
5、5.从病猪咽喉中分离到的炭疽杆菌呈细长弯曲如丝状的形态,原因是发生了( )。
a、菌落特征变异
b、鞭毛变异
c、芽胞变异
d、形态变异
e、荚膜变异
6、6.临床上常见的微生物的变异现象为( )。
a、形态变异
b、耐药性变异
c、毒力变异
d、菌落特征变异
e、结构与抗原性变异
7、7.临床上常用的湿热灭菌方法有( )。
a、煮沸法
b、流通蒸汽灭菌法
c、高压蒸汽灭菌法
d、巴氏消毒法
e、热空气灭菌法
8、8.临床上常见的结构与抗原性变异有( )。
a、鞭毛变异
b、菌毛变异
c、芽胞变异
d、荚膜变异
e、形态变异
9、9.以下属于药敏试验在实际生产中应用的是( )。
a、可预测抗菌药物治疗的效果
b、提供所选药物的依据
c、指导临床医生合理选择抗生素
d、防止耐药菌株的产生
e、防止滥用抗生素
10、10.影响化学消毒剂作用的因素包括( )。
a、消毒剂的性质
b、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c、温度
d、酸碱度
e、环境中有机物
11、11.对于消毒剂来说,浓度越高消毒效果越好( )。
12、12.一天之中通常选择中午12-14点之间进行消毒,消毒效果最好( )。
13、13.将变形杆菌在含有0.075%~0.1%石炭酸的琼脂培养基上培养时,变形杆菌失去运动能力,原因是发生了鞭毛变异。
14、14.消毒是指利用理化方法杀灭物体或一定空间范围内的病原微生物的方法( )。
15、15.紫外线穿透力很弱,只能用作表面消毒或空气消毒( )。
项目三 消毒与灭菌单元作业1、一、温度对微生物有何影响?谈谈此影响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2、二、影响化学消毒作业的因素有哪些?
项目四 免疫防治理论4.1 传染与免疫的认知随堂测验1、1.禽流感期间,将在发现禽流感区域的家禽全部杀死,这一措施属于( )。
a、消灭传染源
b、切断传播途径
c、保护易感动物
d、以上都不是
2、2.下列预防传染病措施中,属于切断传播途径的是( )。
a、扑杀易感动物
b、给家禽注射禽流感疫苗
c、易感动物进行紧急接种
d、停止进口疯牛病区加工的牛肉制品
3、3.下列哪项不是非特异性免疫的特点( )。
a、受遗传因素的控制
b、无记忆性
c、作用快但作用弱
d、具有特异性
4、4.以下属于特异性免疫作用的是( )。
a、唾液、眼泪中的杀菌物质
b、胃液中的盐酸和杀菌物质
c、胃液中的盐酸和杀菌物质
d、被狗咬后注射狂犬疫苗
5、5.免疫防御功能低下时,可引起机体( )。
a、变态反应
b、反复感染
c、自身免疫病
d、肿瘤
6、6.免疫稳定功能失调时,可引起机体( )。
a、变态反应
b、反复感染
c、自身免疫病
d、肿瘤
7、7.免疫监视功能异常时,可引起机体( )。
a、变态反应
b、反复感染
c、自身免疫病
d、肿瘤
8、8.机体免疫功能包括( )。
a、免疫防御
b、免疫稳定
c、免疫监视
d、以上都对
9、9.属于天然主动免疫的是( )。
a、注射抗毒素获得的免疫
b、患传染病耐过后获得的免疫
c、通过胎盘获得的免疫
d、接种类毒素获得的免疫
10、10.用于人工被动免疫的主要生物制品有( )。
a、高免血清
b、类毒素
c、死疫苗
d、疫苗
11、14.猪自然感染猪瘟病毒耐过后获得的免疫力属于( )。
a、人工主动免疫
b、人工被动免疫
c、天然主动免疫
d、天然被动免疫
12、11.初生仔畜通过母体胎盘或初乳获得母源抗体从而获得保护力称为天然被动免疫( )。
13、12.给动物注射高免血清而获得的免疫力属于人工主动免疫( )。
14、13.给鸡饮用新城疫ⅳ系苗使其获得免疫力属于人工主动免疫( )。
15、15.机体清除自身衰老死亡细胞的功能为免疫稳定功能( )。
4.2 免疫系统的认知随堂测验1、1.禽类特有的中枢免疫器官是( )。
a、骨髓
b、胸腺
c、法氏囊
d、脾脏
2、2.孔雀的b淋巴细胞成熟的场所是( )。
a、骨髓
b、胸腺
c、法氏囊
d、脾脏
3、3.马的b淋巴细胞成熟的场所是( )。
a、骨髓
b、胸腺
c、脾脏
d、肾脏
4、4.动物体内t细胞产生、分化、成熟的场所是( )。
a、骨髓
b、胸腺
c、法氏囊
d、脊髓
5、5.下列不属于成熟的t、b细胞定居和发挥免疫应答的主要场所的是( )。
a、淋巴结
b、脾脏
c、骨髓
d、胸腺
6、6.禽类特有的外周免疫器官是( )。
a、法氏囊
b、哈德尔氏腺
c、淋巴结
d、脾脏
7、7.杀伤细胞杀伤作用具有adcc作用( )。
8、8.自然杀伤细胞也具有adcc作用( )。
9、9.杀伤细胞可以直接杀灭靶细胞( )。
10、10.骨髓既是中枢免疫器官又是外周免疫器官( )。
11、11.在哺乳动物,骨髓既是多能干细胞发生的场所,又是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
12、12.免疫活性细胞需要被抗原激活才有活性( )。
4.3 抗原的认知随堂测验1、1.下列关于抗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抗原一定是外来物质
b、对一般抗原来说,分子量越大,结构越复杂,免疫原性就越好
c、可溶性ag比颗粒性ag免疫原性强
d、抗原一定具有免疫原性
2、2.抗原特异性取决于( )。
a、抗原分子的物理性状
b、抗原分子量的大小
c、抗原决定簇
d、抗原分子的复杂性
3、3.半抗原( )。
a、既有免疫原性又有反应原性
b、只有免疫原性而无反应原性
c、只有反应原性而无免疫原性
d、只有与蛋白质载体结合后才能与相应抗体结合
4、4.同一种属不同个体之间所存在的抗原称( )。
a、异种抗原
b、同种异体抗原
c、自身抗原
d、异嗜性抗原
5、5.并非所有物质都是抗原,构成抗原应具备的条件不包括( )。
a、异源性
b、分子大小与结构的复杂性
c、物理状态
d、必须是蛋白质
6、6.抗原一定是非自身的物质( )。
7、7.只要是抗原就具有免疫原性,否则不能称之为抗原( )。
8、8.抗原的特异性取决于抗原分子表面的抗原决定簇( )。
9、9.只具有免疫原性不具有反应原性的抗原为半抗原( )。
10、10.不完全抗原与大分子的蛋白质载体结合以后可以具有免疫原性,可以作为疫苗( )。
11、11.不同物理状态的抗原物质免疫性也有差异,颗粒性抗原的免疫原性(如细菌)比可溶性抗原(如蛋白质)强( )。
12、12.输血前要进行配型是因为同种动物不同分体之间由于遗传基因的不同,某些组织成分的化学结构也有差异,因此也具有一定抗原性,配型是为了避免引起免疫反应( )。
13、13.某些隐蔽的自身组织成分,如眼球晶状体蛋白、精子蛋白等因外伤或感染而进入血液循环系统,此时自身成分成了抗原( )。
14、14.在具有免疫应答能力的机体中,能够使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物质称为免疫原,因此具有免疫原性的抗原物质就成为免疫原( )。
15、15.胸腺依赖性抗原(td)刺激机体产生的抗体主要是igm,易引起细胞免疫和免疫记忆( )。
4.4 免疫应答的认知随堂测验1、9.体液免疫应答是由( )介导的免疫应答。
a、t细胞
b、吞噬细胞
c、b细胞
d、k细胞
2、10.下列不属于成熟的t、b细胞定居和发挥免疫应答的主要场所的是( )。
a、淋巴结
b、脾脏
c、骨髓
d、胸腺
3、11.关于免疫应答表述不正确的是( )。
a、表现形式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b、淋巴结和脾脏是免疫应答的主要场所
c、所有免疫应答效应对机体都是有利的
d、免疫应答也可能会引起机体损伤
4、12.关于免疫应答的特点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参与免疫应答的核心细胞是巨噬细胞
b、具有特异性
c、有一定免疫期
d、有免疫记忆
5、1.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为体液免疫应答( )。
6、2.b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为细胞免疫应答( )。
7、3.免疫应答是指动物机体的免疫系统受到抗原刺激后,免疫细胞对抗原分子的识别并产生一系列复杂的免疫连锁反应和表现出特定生物学效应的过程( )。
8、4.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可以人为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致敏阶段、反应阶段和效应阶段( )。
9、5.免疫应答效应阶段中,活化的效应细胞和效应分子共同清除抗原物质( )。
10、6.胸腺和骨髓是免疫应答的主要场所( )。
11、7.抗原物质可经皮内、皮下、肌肉和静脉注射等多种途径引入,皮下注射为一种简便的途径,抗原可被快速吸收( )。
12、8.抗原物质无论以何种途径进入机体,均由淋巴管和血管迅速运至全身,大部分被吞噬细胞降解清除,只有少部分滞留于淋巴组织中诱导免疫应答( )。
4.5 体液免疫应答的认知随堂测验1、1.关于b细胞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b细胞对抗原的识别因抗原不同而异
b、b细胞被激活后分化为浆细胞,分泌产生抗体
c、由td抗原活化的b细胞,不能形成记忆细胞
d、由ti抗原活化的b细胞,不能形成记忆细胞
2、2.五类免疫球蛋白中,唯一能通过人和兔胎盘的是( )。
a、igg
b、igm
c、iga
d、ige
3、3.动物机体抗感染免疫的主力抗体是( )。
a、igg
b、igm
c、iga
d、ige
4、4.动物机体初次接触某种抗原,产生最早的抗体是( )。
a、igg
b、igm
c、iga
d、ige
5、5.体液免疫应答是由( )介导的免疫应答。
a、t细胞
b、吞噬细胞
c、b细胞
d、k细胞
6、6.再次免疫应答产生的抗体主要是( )。
a、igg
b、igm
c、iga
d、ige
7、7.抗体分子的抗原结合位点位于( )。
a、可变区
b、恒定区
c、铰链区
d、fc片段
8、8.参与i型变态反应的免疫球蛋白是( )。
a、igg
b、igm
c、iga
d、ige
9、9.igg分子的fab片段能( )。
a、通过胎盘
b、激活补体
c、结合抗原
d、杀灭细菌
10、10.下列参与体液免疫的有( )。
a、致敏t细胞
b、细胞毒t细胞
c、抗体
d、淋巴因子
11、11.能够合成并分泌抗体的细胞是( )。
a、t细胞
b、巨噬细胞
c、浆细胞
d、肥大细胞
12、12.黏膜抗感染免疫的主力抗体是( )。
a、igg
b、分泌型iga
c、igm
d、ige
13、13.抗体特异性结合抗原的片段是( )。
a、c区
b、fc片段
c、fab片段
d、恒定区
14、14.存在于动物初乳和消化道、呼吸道等黏膜表面的主要抗体为igg( )。
15、15.抗原用量越大,机体产生的抗体量越多( )。
16、16.免疫接种时,疫苗用量越大,机体产生的抗体量越多( )。
17、17.动物机体初次接触某种抗原时最早产生的抗体是igm( )。
18、18.体液免疫效应中多数情况下对机体是有利的,有时也会造成免疫损伤( )。
4.6 细胞免疫应答的认知随堂测验1、1.关于细胞因子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由免疫细胞分泌
b、介导调节免疫应答及炎症反应
c、刺激造血
d、一种细胞只能产生一种细胞因子
2、2.以下各项中不属于细胞免疫效应的是( )。
a、抗胞内菌感染
b、抗肿瘤
c、adcc作用
d、免疫损伤作用
3、3.细胞免疫是由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反应( )。
4、4.在细胞免疫应答中最终发挥免疫效应的是效应性t细胞和抗体( )。
5、5.细胞免疫的的效应性t细胞主要包括细胞毒性t细胞和迟发变态反应性t细胞( )。
6、6.细胞免疫效应主要表现为抗感染作用及抗肿瘤作用( )。
7、7.细胞免疫不会引起机体的免疫损伤( )。
8、8.结合分支杆菌和布鲁氏菌等胞内菌的感染主要依靠细胞免疫清除( )。
9、9.细胞因子只有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和集落刺激因子( )。
10、10干扰素是多种细胞因子中的一种,可以由多种细胞产生( )。
4.7 非特异性免疫应答的认知随堂测验1、1.关于补体的特点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存在于血清及组织液中
b、含量稳定,与抗原刺激无关
c、性质不稳定,理化因素容易灭活
d、无需激活就能发挥生物学作用
2、2.补体的生物学活性包括( )。
a、溶菌溶细胞作用和过敏毒素作用
b、免疫黏附和免疫调理作用
c、趋化作用和抗病毒作用
d、以上都是
3、3.补体灭活的条件为( )。
a、-20℃ 24h
b、0℃ 30min
c、56℃ 2h
d、56℃ 30min
4、4.关于非特异性免疫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作用范围广泛
b、缺乏针对性
c、只能识别自身与非自身
d、能独立清除特异性病原体
5、5.非特异性免疫是个体生下来就有的,具有遗传性,又称先天性免疫( )。
6、6.灭活后的血清不易引起溶血和溶细胞作用( )。
7、7.机体的防御屏障包括皮肤黏膜屏障、血脑屏障和胎盘屏障( )。
8、8.吞噬作用的结果为完全吞噬时可能会使病原在吞噬细胞内生长、繁殖引起更范围的感染( )。
9、9.动物舔舐伤口有一定的抑菌杀菌作用是因为唾液中有溶菌酶( )。
10、10.补体的经典激活途径中激活因子为抗体与抗原结合复合物( )。
11、11.非特异性免疫是实现特异性免疫的基础和条件( )。
12、12.炎症反应不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
项目四 免疫防治理论单元测验1、1.在( )的刺激下,t细胞和b细胞可发生活化、增殖与分化。
a、抗原
b、抗体
c、补体
d、细胞因子
e、吞噬细胞
2、2.再次免疫应答产生的主要抗体是( )。
a、igg
b、igm
c、iga
d、ige
e、igd
3、3.细胞免疫应答是由( )介导的免疫应答。
a、t细胞
b、b细胞
c、k细胞
d、吞噬细胞
e、nk细胞
4、4.动物机体清除自身衰老死亡细胞的功能称为自身稳定,该功能异常可引起( )的发生。
a、肿瘤病
b、反复感染
c、变态反应
d、自身免疫病
e、超敏反应
5、5.动物机体初次接触某种抗原时最早产生的抗体是( )。
a、igg
b、iga
c、igm
d、ige
e、igd
6、6.下列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组成因素的是( )。
a、抗体
b、t淋巴细胞
c、补体
d、抗原
e、溶菌酶
7、7.体液免疫应答是由( )介导的免疫应答。
a、t细胞
b、b细胞
c、k细胞
d、吞噬细胞
e、nk细胞
8、8.机体抗感染免疫的主力抗体是( )。
a、igg
b、igm
c、iga
d、ige
e、igd
9、9.免疫活性细胞是指( )。
a、t细胞和b细胞
b、k细胞
c、nk细胞
d、单核巨噬细胞
e、粒细胞
10、10.猪自然感染猪瘟病毒耐过后获得的免疫力属于( )。
a、人工主动免疫
b、天然主动免疫
c、天然被动免疫
d、人工被动免疫
11、11.能够合成并分泌抗体的细胞是( )。
a、t细胞
b、浆细胞
c、吞噬细胞
d、肥大细胞
e、k细胞
12、12.下列属于正常体液中抗微生物物质的是( )。
a、抗体
b、t淋巴细胞
c、补体
d、淋巴细胞
e、溶菌酶
13、13.动物机体内含量最高的免疫球蛋白是( )。
a、igg
b、iga
c、igm
d、ige
e、igd
14、14.抗原特异性取决于( )。
a、抗原分子的物理性状
b、抗原分子量的大小
c、抗原决定簇
d、抗原分子的复杂性
e、抗原交叉性
15、15.动物t细胞成熟的场所在( )。
a、骨髓
b、胸腺
c、法氏囊
d、脾脏
e、肾脏
16、16.下列( )属于补体的生物学活性。
a、溶菌、溶细胞作用
b、抗病毒作用
c、过敏毒素作用
d、adcc作用
e、免疫调理作用
17、17.下列关于抗原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抗原一定是外来物质
b、对一般抗原来说,分子量越大,结构越复杂,免疫原性就越好
c、可溶性抗原比颗粒性抗原免疫原性强
d、抗原一定具有免疫原性
e、颗粒性抗原比可溶性抗原免疫原性强。
18、18.下列属于成熟的t、b细胞定居和发挥免疫应答的主要场所的是( )。
a、淋巴结
b、骨髓
c、脾脏
d、胸腺
e、黏膜相关的淋巴组织
19、19.关于抗感染免疫的叙述,下列正确的是( )。
a、完整的皮肤与粘膜屏障是抗感染的第一道防线
b、吞噬细胞和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是抗感染的第二道天然防线
c、体液免疫主要针对胞外寄生菌的感染
d、抗体与微生物结合可直接杀死微生物
e、细胞免疫主要针对细胞内寄生菌
20、20.下列( )属中枢免疫器官。
a、脾脏
b、淋巴结
c、骨髓
d、胸腺
e、法氏囊
21、21.沉淀试验中的抗原为可溶性抗原( )。
22、22.存在于动物初乳和消化道、呼吸道等黏膜表面的主要抗体为igg( )。
23、23.抗原用量越大,机体产生的抗体量越多( )。
24、24.机体清除自身衰老死亡细胞的功能为自身稳定功能( )。
25、25.破伤风抗毒素可用于紧急预防或治疗破伤风病畜。
26、26.补体的含量相对稳定,与抗原刺激无关,不因免疫次数增加而增加( )。
27、27.任何类型抗原都有免疫原性,否则不能称为抗原( )。
28、28.免疫接种时,疫苗用量越大,机体产生的抗体量越多( )。
29、29.血清中补体和抗体水平均可因抗原反复刺激而有所增高( )。
30、30.给猪注射猪瘟疫苗产生的免疫力属于天然被动免疫( )。
项目四 免疫防治理论单元作业(一)1、一、什么叫传染及传染发生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2、二、根据免疫学知识,分析为什么有些疫苗需要注射两次或两次以上?
项目四 免疫防治理论单元作业(二)1、一、简述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
2、二、简述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
猜你喜欢
- 2022-12-05 19:49
- 2022-12-05 19:41
- 2022-12-05 19:24
- 2022-12-05 19:23
- 2022-12-05 19:12
- 2022-12-05 19:09
- 2022-12-05 18:47
- 2022-12-05 18:35
- 2022-12-05 18:29
- 2022-12-05 1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