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一节 犯罪学的概念与研究对象1.2第二节 犯罪学的学科性质和地位1.3第三节 犯罪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1.4第四节 犯罪学研究的意义2.1第一节 犯罪学研究方法概述2.2第二节 犯罪学研究方法论的原则1、【单选题】思辨方法中最重要的是()。
a、演绎
b、溯因
c、分析
d、比较
2、【多选题】定量研究方法包括( )等。
a、统计方法
b、测量方法
c、数据比较方法
d、资料分类方法
3、【多选题】定性研究方法包括( )等。
a、文献研究方法
b、案例分析法
c、实验方法
d、资料分类方法
4、【多选题】思辨方法主要有( )。
a、演绎
b、溯因
c、分析
d、比较
5、【多选题】在犯罪学研究中,特别应当重视以下列原则为指导:( )
a、普遍联系观
b、客观规律观
c、动态发展观
d、质量互变观
6、【填空题】价值中立原则是指在犯罪学研究中,要强调 ,避免让个人的 (影响研究活动的方法论原则。
7、【填空题】思辨即为 ,区别于表象和经验。
8、【填空题】实证作为一种研究方法,是指超越或排除 ,考察实地调查和观察所得的经验资料,并以此分析和预测一定社会行为的客观结果。
9、【填空题】比利时统计学家 在1826年就运用统计学理论进行了犯罪统计与犯罪预测研究。
10、【判断题】定性研究方法也涉及对研究对象进行数量方面的统计分析和比较。
11、【判断题】实验方法是定性研究方法。
12、【判断题】实地调查方法是定量研究方法。
2.3第三节 犯罪学研究的程序与具体方法3.1第一节 18世纪之前西方的犯罪研究3.2第二节 刑事古典学派的犯罪学研究3.3第三节 实证犯罪学派的犯罪学研究3.4第四节 现代犯罪学研究4.1第一节 中国古代思想家关于犯罪的思想1、【填空题】先秦时期( )认为,只要人与人间互爱互助,犯罪行为就会有效。
2、【填空题】先秦诸子百家中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是( )。
3、【填空题】先秦诸子百家中的( )家主张以德去刑。
4、【填空题】封建制时期( )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预防犯罪主张。
5、【判断题】“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这是孟子的观点。
6、【判断题】“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这是韩非子的观点。
4.2第二节 中国近代犯罪学研究状况4.3第三节 建国后中国犯罪学的研究概况5.1第一节 犯罪现象概述5.2第二节 犯罪现象的反映形式5.3第三节 犯罪现象测量6.1第一节 改革开放前我国犯罪现象的状况、特点1、【多选题】第一个犯罪高峰期的主要特点是:( )
a、犯罪类型主要是政治性犯罪
b、犯罪类型主要是政治性犯罪。b.犯罪主体主要是旧社会遗留反动势力
c、犯罪人年龄偏大,以中老年为主
d、诈骗犯罪增多
2、【多选题】第二个犯罪高峰期的主要特点是:( )
a、犯罪案件数量和当时的经济形势密切相关,经济持续困难,到1961年,犯罪陡升至42.2万起
b、犯罪类型多是因贫困和饥饿引发的侵财犯罪
c、主体以新滋生的犯罪分子为主体,青少年犯罪开始增多
d、自然灾害造成人口大批外流,主要是农村人口流向城镇和边疆,流窜犯罪增多
3、【判断题】建国初期,新中国人民政权所接收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旧中国。连年战争使社会生产遭受严重破坏,人民生活困苦,社会秩序混乱。1955年就出现建国后第一个刑事犯罪高峰期。
4、【判断题】1955年起,我国出现社会社会治安良好的盛世景象。
5、【判断题】1959年左右,我国出现了建国后的第二个刑事犯罪高峰期。
6、【判断题】1962~1965,经过“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经济形势好转。再加上党的思想宣传工作较为深入,基层党政组织坚强有力、社会成员具有较高的社会道德和各地公安机关准确执行党的政策,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弱了社会震荡所造成的犯罪增长的势头,刑事案件数量迅速回落。
7、【判断题】由于“十年动乱”,出现了我国建国后、改革开放前的第三次犯罪高峰期。
6.2第二节 改革开放后我国犯罪现象的状况7.1第一节 犯罪行为7.2第二节 犯罪人8.1第一节 犯罪被害人概述8.2第二节 被害现象的概念及其表现形式8.3第三节 被害人与犯罪人的关系8.4第四节 被害性9.1第一节 犯罪原因的概念10.1第一节 社会经济与犯罪10.2第二节 社会结构与犯罪10.3第三节 文化与犯罪11.1第一节 影响犯罪发生的心理因素1、【多选题】影响犯罪的心理因素主要包括:( )
a、不良的认识观念
b、畸形的需要
c、不良的动机倾向
d、偏执变异的性格特征
e、消极的心理状态。
2、【多选题】一个人的性格特征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反映出来:( )
a、现实的态度
b、情绪
c、意志
d、需求
e、理智
3、【判断题】犯罪人的世界观是与社会发展及社会规范相悖的,是个体对客观现实的错误的、歪曲的反映,也是社会消极因素在个人身上的集中反映。
4、【判断题】犯罪人常常任由其与社会规范格格不入的个人需要发展、膨胀,与社会对立。当这种需要不能用社会规范允许的方式或手段满足时,个人就会采取不正当的手段,就会产生犯罪行为。
5、【判断题】犯罪动机是指引起和推动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内在起因,是个人所具有的实施犯罪行为的决意和根据。犯罪动机产生于个人畸形的心理需要,是推动和维持犯罪行为的内部动力。其表现形式是犯罪冲动和犯罪意念。
6、【判断题】犯罪动机是恒定不变的。
11.2第二节 影响犯罪发生的生物性因素11.3第三节 精神障碍与犯罪12.1第一节 犯罪情境概述12.2第二节 诱发犯罪动机产生的情境1、【多选题】诱发犯罪动机产生的情境主要有:( )
a、诱惑
b、刺激
c、冲突
d、模仿学习
2、【填空题】诱发犯罪动机产生的情境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因素:一是 ,二是 ,三是 ,四是 。
3、【填空题】是构成犯罪情境的首要因素,指情境中具有的能够引起和强化犯罪人进而形成犯罪动机的因素。
4、【填空题】是指在特定的情境中,犯罪人因与他人发生矛盾冲突而形成犯罪动机的现象,是导致暴力犯罪、激情犯罪的常见因素。
5、【判断题】刺激是指情境中具有的能够激发和增强犯罪人不良情绪进而形成犯罪动机的因素。
6、【判断题】犯罪行为可以模仿,犯罪动机不可能通过模仿学习而产生。
7、【判断题】“辱母杀人案”的犯罪人是被诱惑而产生犯罪动机进而实施犯罪行为的。
8、【判断题】“辱母杀人案”的犯罪人是因受到刺激而实施犯罪行为的。
12.3第三节 弱化罪责感的情境12.4第四节 促进犯罪行为实施的情境13.1第一节 犯罪预防概述13.2第二节 犯罪预防的理论与实践发展13.3第三节 犯罪预防的分类14.1第一节 犯罪的社会预防对策概述14.2第二节 宏观的犯罪社会预防政策1、【多选题】社会政策的优化与调整是犯罪社会预防的基础,包括:( )
a、社会保障政策
b、分配政策
c、就业政策
d、教育政策
2、【判断题】宏观社会预防政策主要指一个国家或政党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政策。
3、【判断题】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构成人类社会文明的基本内容。社会状况如何,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水平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从历史上看,社会犯罪率的降低,不是完全取决于三个文明中的某一方面的片面发展,而是取决于三个文明发展的协调程度和综合发展的水平的提高。
4、【判断题】社会主义社会制度不存在犯罪问题。
5、【判断题】道德、法制和政府行政是社会控制的三种主要力量。通过道德、法制和政府行政(权力)等力量的强制和制裁,实现对社会较好的组织和控制。
14.3第三节 微观的犯罪社会预防政策15.1第一节 犯罪治安预防概述15.2第二节 户口管理1、【单选题】( ),公安机关可以查验居民身份证。
a、调查取证时
b、依法实施现场管制时
c、调解民事纠纷时
d、依法强制执行时
2、【多选题】被列入重点人口管理的人员包括( )
a、卖淫、嫖娼人员
b、故意犯罪被刑满释放不满5年人员
c、吸毒人员
d、有严重刑事犯罪活动嫌疑人员
3、【多选题】对下列情形之一,公安机关可以查验居民身份证( )
a、有违法犯罪嫌疑人员,需要查明身份的
b、民警看谁不顺眼可查验身份证
c、重大活动期间,需要查明有关人员身份的
d、车站、港口、码头、机场需要查明有关人员身份的
4、【填空题】户口管理,主要包括户籍管理与身份证管理, 和重点人口管理。
5、【填空题】重点人口是指有危害国家安全或 嫌疑,由公安机关重点管理的人员。
6、【填空题】暂住人口,是指常住户口不在其生活所在地的外来经商办企业、探亲、旅游、从事劳务和生产经营,以此谋取职业,年满 周岁,在暂住地超过 日的人员。
7、【判断题】被监视居住人员应被入为重点人口管理。
8、【判断题】过失致人死亡刑满释放不满5年者是重点人口管理对象。
9、【判断题】凡居住在我国境内的年满16周岁的中国公民都应当申领居民身份证。
10、【判断题】公安机关对有违法犯罪嫌疑的人员,需要查明身份的,可以扣押居民身份证。
15.3第三节 公共场所的治安管理1、【单选题】大型群众性活动的场所管理者不负责下列哪个安全事项( )
a、保障活动场所、设施符合国家安全标准和安全规定
b、保障疏散通道、安全出口、消防车通道、应急广播、应急照明、疏散指示标志符合法律、法规、技术标准的规定
c、配备与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工作需要相适应的专业保安人员
d、提供必要的停车场地,并维护安全秩序
2、【单选题】娱乐场所改建、扩建营业场所或者变更场地、主要设施设备、投资人员,或者变更娱乐经营许可证载明的事项的,应当( )
a、应当向原发证机关申请重新核发娱乐经营许可证,并向公安部门备案
b、经原审核部门审核并依法向税务机关申请办理变更登记
c、经原审核部门审核并依法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办理变更登记
d、经公安机关审核并依法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办理变更登记
3、【单选题】娱乐场所经营单位应当配备( )
a、专业保安人员
b、治安保卫人员
c、一定数量的保卫人员
d、足够的保卫人员
4、【多选题】公共场所的治安管理重点包括( )
a、群死群伤性事件
b、暴恐事件
c、日常多发的侵财案件
d、公共场所的个人极端暴力案件
5、【多选题】公安机关对公共场所的管理与防控措施包括( )
a、备案了解情况
b、落实治安管理制度
c、集中整治突出治安问题
d、坚持“三防”结合
6、【多选题】《娱乐场所管理条例》规定的娱乐场所不包括( )
a、宾馆内的歌舞厅
b、网吧
c、电子游艺厅
d、宾馆内的洗浴中心
7、【多选题】下列主体,可以依法行使监督检查单位内部治安保卫工作职责的有:( )
a、县级以上公安机关单位内部治安保卫工作主管部门
b、单位上级主管部门
c、单位所在地公安派出所
d、铁路、交通、民航公安机关和国有林区森林公安机关
8、【多选题】治安管理处罚法对举办文化、体育等大型群众性活动,违反有关规定,有发生安全事故危险的情况,规定了公安机关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
a、强行驱散
b、责令停止活动
c、取缔
d、立即疏散
9、【判断题】秩序混乱是公共场所发生案件和治安灾害事故的唯一原因。
10、【判断题】由公安机关实施治安管理的公共场所的范围,是全国统一的。
15.4第四节 特种行业管理15.5第五节 危险物品管理16.1第一节 刑事惩罚政策概述16.2第二节 刑事惩罚政策的主要内容17.1第一节 罪犯矫正的历史及趋势17.2第二节 监禁矫正的原则及方法17.3第三节 国内外社区矫正现状18.1第一节 被害预防概述18.2第二节 被害预防的种类18.3第三节 被害预防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