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法学基本理论第一章 单元测验1、中文中的法字,在西周写作:( )
a、法
b、珐
c、鍅
d、灋
2、马克思主义批判的法本质观认为:( )
a、法体现为阶级意志性和国家意志性
b、法是世代相传的民族精神的体现
c、法律是社会利益的体现和表达
d、法律是社会控制的手段
3、依据法律关系的具体化程度的不同,法律关系可以分为:( )
a、抽象法律关系和具体法律关系
b、绝对法律关系和相对法律关系
c、调整性法律关系和保护性法律关系
d、平权型法律关系和隶属型法律关系
4、关于权利的理论,康德认为:“权利就是意志的自由行使。”这属于:( )
a、意志说
b、自由说
c、资格说
d、利益说
5、1997年,正式确立“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的是:( )
a、党的十三大
b、党的十四大
c、党的十五大
d、党的十六大
6、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是什么?
a、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b、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c、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7、关于法学的性质,下列正确的是:( )
a、法学是实证科学
b、法学是形式科学
c、法学是人文科学
d、法学是社会科学
8、依据内容的不同,法律规则分为:( )
a、义务性规则
b、权利性规则
c、权利义务复合规则
d、调整型规则
9、以下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是:( )
a、宪法及相关法
b、民商法与刑法
c、经济法、行政法与社会法
d、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
10、当今西方主要的两大法系指的是:( )
a、大陆法系
b、英美法系
c、中华法系
d、伊斯兰教法系
11、我国立法的基本原则包括:( )
a、合宪和法制统一原则
b、民主原则
c、平等原则
d、科学原则
12、政治文明包括:( )
a、文明的政治政党
b、文明的政治意识
c、文明的政治制度
d、文明的政治行为
第一章 单元作业1、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第二章 宪法第二章 单元测验1、宪法与一般性法律最明显的区别是:( )
a、宪法的根本性
b、宪法的强制性
c、宪法的易变性
d、宪法的规范性
2、我国宪法的“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原则”的理论基础是:( )
a、卢梭的社会契约论
b、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
c、波丹的主权学说
d、君权神授论
3、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即:( )
a、工农阶级专政
b、工农联盟
c、无产阶级专政
d、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4、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是:( )
a、代表团制
b、内阁制
c、总统制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5、我国宪法第33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确立了我国公民首要的基本权利是:( )
a、公民权
b、人民主权
c、平等权
d、人权
6、公民对于政治和社会的各种问题通过语言形式表达其思想和见解的自由是:( )
a、思想自由
b、言论自由
c、出版自由
d、意识自由
7、宗教信仰自由属于:( )
a、思想自由
b、言论自由
c、出版自由
d、行动自由
8、我们宪法规定的“遵守宪法和法律”是公民的:( )
a、政治义务
b、法律义务
c、道德义务
d、经济义务
9、我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名额总数不得超过:( )
a、2000人
b、3000人
c、4000人
d、5000人
10、目前世界上主要宪法监督模式有:( )
a、普通法院审查模式
b、人民法院审查模式
c、专门机关审查模式
d、代表机关审查模式
11、我国享有选举权的基本条件是:( )
a、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b、年满18周岁
c、大学本科以上学历
d、依法享有政治权利
12、我国公民的财产权包括:( )
a、财产所有权
b、继承权
c、获得国家财产补偿的权利
d、获得劳动报酬权
第二章 单元作业1、试述我国宪法的民主集中制原则。
第三章 刑法第三章 单元测验1、2017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典》颁布( )。
a、10周年
b、15周年
c、20周年
d、25周年
2、“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这一条文体现了( )
a、罪刑法定原则
b、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c、罪刑相适应原则
d、类推原则
3、关于刑事责任能力的认定,正确的选项是( )
a、甲先天双目失明,在大学读书期间因琐事致室友重伤。甲具有限定刑事责任能力。
b、乙17岁,长期组织数名聋哑人在公共场所扒窃。乙属于相对有刑事责任能力。
c、丙服用安眠药陷入熟睡,致同床的婴儿被压迫窒息死亡。丙不具有刑事责任能力。
d、丁大醉后步行回家,嫌他人小汽车挡路,将车砸坏,事后毫无记忆。丁具有完全刑事责任能力
4、关于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的比较,正确的选项是( )
a、正当防卫中的不法“侵害”的范围,与紧急避险中的“危险”相同。
b、对正当防卫中不法侵害是否“正在进行”的认定,与紧急避险中危险是否“正在发生”的认定相同。
c、对正当防卫中防卫行为“必要限度”的认定,与紧急避险中避险行为“必要限度”的认定相同。
d、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都必须针对违法行为才能实施。
5、关于罪刑相适应的说法,正确的有( )
a、罪刑相适应原则要求刑法不溯及既往。
b、罪刑相适应原则要求刑事立法制定合理的刑罚体系。
c、罪刑相适应原则要求刑罚与犯罪性质、犯罪情节和罪犯的人身危险性相适应。
d、罪刑相适应原则要求在行刑中合理地运用减刑、假释等制度。
6、犯罪的本质特征是( )
a、犯罪是应受到刑罚惩罚的行为,具有应受刑罚惩罚性。
b、犯罪是触犯刑律的行为,具有刑事违法性。
c、犯罪是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d、犯罪是触犯法律的行为,具有违法性。
7、下列行为中,不属于刑法意义上的危害行为的是( )
a、人在睡梦中的举动
b、人在精神错乱状态下的举动
c、人在不可抗力作用下的举动
d、人在身体受到强制下的行为
8、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的区别是( )
a、主要是意志因素不同。直接故意是“希望”结果发生;间接故意是“放任”危害结果发生。
b、主要是意志因素不同。直接故意是“放任”结果发生;间接故事是“轻信能够避免”危害结果发生。
c、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均认识到危害结果必然发生。
d、认识因素有所不同。直接故意的“明知”,包括认识到结果“必然”发生,也包括认识到结果“可能”发生;而间接故意通常只认识到结果“可能”发生。
9、正当防卫的构成要件包括( )
a、针对不法的侵害行为而实施。
b、不法侵害行为必须是在进行中。
c、不得超过必要的限度,造成不应有的伤害。
d、必须是针对不法侵害人进行防卫。
10、关于故意犯罪形态的认定,正确的选项是( )
a、甲绑架幼女乙后,向其父勒索财物。乙父佯装不管乙安危,甲只好将乙送回。甲虽未能成功勒索财物,但仍成立绑架罪既遂。
b、甲抢夺乙价值1万元项链时,乙紧抓不放,甲只抢得半条项链。甲逃走60余米后,觉得半条项链无用而扔掉。甲的行为未得逞,成立抢夺罪未遂。
c、乙欲盗汽车,向甲借得盗车钥匙。乙盗车时发现该钥匙不管用,遂用其他工具盗得汽车。乙属于盗窃罪既遂。
d、甲在珠宝柜台偷拿一枚钻戒后迅速逃离,慌乱中在商场内摔倒。保安扶起甲后发现其盗窃行为并将其控制。甲未能离开商场,属于盗窃罪未遂。
第三章 单元作业1、论述题:论述犯罪构成的基本要件。
第四章 刑事诉讼法第四章 单元测验1、涉及商业秘密的案件,( )
a、当事人申请不公开审理的,可以不公开审理。
b、直接法院决定是否公开审理。
c、必须公开审理。
d、根据标的大小,决定是否公开审理。
2、关于刑事诉讼立案,正确的是( )
a、只能由人民法院立案。
b、只能由人民检察院立案。
c、立案是刑事诉讼程序的必经阶段。
d、只能由监察机关立案。
3、人民法院审判案件,实行( )
a、一审终审制
b、两审终审制
c、三审终审制
d、四审终审制
4、关于刑事诉讼的特征,正确的是( )
a、刑事诉讼由国家专门机关主持进行,属于国家的司法活动。
b、刑事诉讼是专门机关行使国家刑罚权的活动。
c、刑事诉讼是严格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进行的活动。
d、刑事诉讼是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进行的活动。
5、审判阶段,无罪推定原则的要求包括( )
a、被告人不得强迫其自证其罪。
b、检察官负有证明被告人有罪的责任。
c、疑罪从无。
d、被告人不认罪则不能定罪。
6、刑事诉讼的基本属性包括( )
a、客观性
b、关联性
c、合理性
d、合法性
第四章 单元作业1、论述第二审程序与审判监督程序的异同。
第五章 民法第五章 单元测验1、民法一词源于: ( )
a、《拿破仑法典》
b、《德国民法典》
c、古罗马法中的市民法
d、古罗马法中的万民法
2、在我国具体的民事法律制度中,显失公平的民事行为属于可撤销的民事行为体现了以下哪项民法的基本原则?( )
a、自愿原则
b、诚信原则
c、平等原则
d、公平原则
3、公序良俗的全称是: ( )
a、社会公德和公共利益
b、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
c、公共秩序和社会公德
d、公共利益和一般道德
4、在代理关系中,由他人代替自己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的人称为: ( )
a、代理人
b、第三人
c、被代理人
d、法人
5、下列属于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的是: ( )
a、罚款
b、赔偿损失
c、罚金
d、没收财产
6、我国普通诉讼时效期间为: ( )
a、一年
b、二年
c、三年
d、二十年
7、民法基本原则的功能包括: ( )
a、立法准则功能
b、司法惩罚功能
c、行为准则功能
d、法律补充功能
8、民事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包括: ( )
a、主体
b、客体
c、内容
d、形式
9、根据我国《民法总则》的规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涉及遗产继承、接受赠与等胎儿利益保护的,胎儿视为具有民事权利能力
b、我国采用的出生标准是断带说
c、自然人从出生时起到死亡时止,具有民事权利能力
d、我国采用的死亡标准是脑死亡说
10、我国民事法律行为的书面表现形式主要有: ( )
a、合同书
b、书信
c、传真
d、电子邮件
第五章 单元作业1、试论我国《民法总则》对公民民事权利规定的亮点。
第六章 民事诉讼法第六章 单元测验1、民事诉讼的主体包括( )
a、人民法院。
b、人民检察院。
c、当事人。
d、其他诉讼参与人。
2、民事诉讼基本原则包括( )
a、当事人诉讼权利平等原则。
b、辩论原则。
c、疑罪从无原则。
d、法院调解原则。
3、民事案件第一审普通诉讼程序包括( )等阶段。
a、起诉。
b、受理。
c、审理前的准备。
d、开庭审理。
第六章 单元作业1、论述当事人诉讼权利平等原则。
第七章 经济法第七章 单元测验1、在财政法体系中,居于中心地位的是:()
a、预算法
b、政府采购法
c、国库集中收付制度
d、税法
2、税法的帝王条款是:()
a、税收法定原则
b、税收公平原则
c、法律优位原则
d、税收效率原则
3、经济法学的特点包括:()
a、经济法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b、经济法学是一门边缘性学科
c、经济法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
d、经济法学是一门应用的学科
4、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特点包括:()
a、商业竞争性
b、反商业道德性
c、社会危害性
d、应受责罚性
5、垄断的消极作用包括:()
a、政治危害
b、经济危害
c、文化危害
d、法律危害
6、狭义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特点有()
a、对象抽象性
b、权利配置的倾斜性
c、规范的强制性
d、对象特定性
第七章 单元作业1、市场经济为何是法治经济?经济法对于法治经济的形成有何作用?
第八章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第八章 单元测验1、行政法上行政活动的范围是:
a、对国家事务或公共事务的管理
b、对内部事务的管理
c、对个人事务的管理
d、对国际事务的管理
2、1989年4月4日,第七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正式通过了《中国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其施行时间是:
a、1989年4月4日起施行
b、1989年10月1日起施行
c、1990年10月1日起施行
d、1991年10月1日起施行
3、我国行政赔偿的归责原则是:
a、过错责任原则
b、无过错原则
c、严格责任原则
d、违法责任原则
4、我国依法行政原则包括:
a、行政组织与职权法定
b、依法办事
c、违法必究
d、出于正当的动机
5、我国具有行政主体资格的行政机关主要有:
a、国务院
b、国务院各部,各委员会
c、行政性公司
d、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6、行政行为的特征包括:
a、从属性与服务性
b、自愿性
c、单方性与无偿性
d、强制性
第八章 单元作业1、试论我国行政法治原则在依法治国实践中的应用。
第九章 国际法第九章 单元测验1、关于国际法,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近代国际法开始调整国际商贸关系。
b、现代国际法也调整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的关系。
c、国际法的法律约束力是以主权国家意志为转移的。
d、国际法的法律渊源只有条约和国际习惯。
2、关于国家的国际法主体资格,下面哪些说法正确( )
a、通过分离方式建立新国家能否成功主要取决于相关母国的态度和能力。
b、现存国家对新国家、新政府的出现有承认的义务。
c、承认不能决定新国家的国际法主体资格,但承认与新国家的对外关系能力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d、有20个国家与台湾保持邦交,台湾在与该20国的交往中享受了国家的待遇,说明台湾已是一个独立主权国家。
3、关于南极的法律地位,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南极是全人类的共同继承财产。
b、国家在南极条约有效期间所发生的一切行为或活动,可以构成主张、支持或否定其对南极的领土主权要求的基础。
c、中国在南极的活动可以创立中国在南极的主权权利。
d、《南极条约》冻结各国主权要求并不等于否定主权国家对南极特定部分的领土主权要求。
4、关于国际海洋法,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沿海国在大陆架上对勘探和开发其自然资源享有专属的主权权利。
b、只有沿海国才能享受公海六大自由。
c、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通过后经过了十余年才生效。
d、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标志着国际海洋法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5、关于表决机制,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全体一致制是现代国际组织最常用的表决机制。
b、联合国大会应该断定任何和平之威胁、和平之破坏、或侵略行为是否存在。
c、关贸总协定和世界贸易组织多采用协商一致的方式决策是国际法的倒退。
d、联合国安理会授权会员国采取的军事行动不违反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原则。
6、关于国际刑事法院,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国际刑事法院和国际法院一样,都是以国家为诉讼当事方。
b、国际刑事法院于1998年成立,其基础法律文件是《罗马规约》。
c、关于战争罪,《罗马规约》缔约国可选择将国际刑事法院的管辖权向后推迟七年。
d、安理会向国际刑事法院提交情势时,法院管辖权可以拓展至任何国家。
第九章 单元作业1、现当代国际法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参阅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国际公法学》第43-49页,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
期末考试《法学通论》期末考试试题1、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是:( )
a、代表团制
b、内阁制
c、总统制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人民法院审判案件,实行( )
a、一审终审制
b、两审终审制
c、三审终审制
d、四审终审制
3、在代理关系中,由他人代替自己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的人称为: ( )
a、代理人
b、第三人
c、被代理人
d、法人
4、我国行政赔偿的归责原则是( )
a、过错责任原则
b、无过错原则
c、严格责任原则
d、违法责任原则
5、关于法学的性质,下列正确的是:( )
a、法学是实证科学
b、法学是形式科学
c、法学是人文科学
d、法学是社会科学
6、依据内容的不同,法律规则分为:( )
a、义务性规则
b、权利性规则
c、权利义务复合规则
d、调整型规则
7、我国立法的基本原则包括:( )
a、合宪和法制统一原则
b、民主原则
c、平等原则
d、科学原则
8、我国享有选举权的基本条件是:( )
a、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b、年满18周岁
c、大学本科以上学历
d、依法享有政治权利
9、我国公民的财产权包括:( )
a、财产所有权
b、继承权
c、获得国家财产补偿的权利
d、获得劳动报酬权
10、关于罪刑相适应的说法,正确的有( )
a、罪刑相适应原则要求刑法不溯及既往。
b、罪刑相适应原则要求刑事立法制定合理的刑罚体系。
c、罪刑相适应原则要求刑罚与犯罪性质、犯罪情节和罪犯的人身危险性相适应。
d、罪刑相适应原则要求在行刑中合理地运用减刑、假释等制度。
11、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的区别是( )
a、主要是意志因素不同。直接故意是“希望”结果发生;间接故意是“放任”危害结果发生。
b、主要是意志因素不同。直接故意是“放任”结果发生;间接故事是“轻信能够避免”危害结果发生。
c、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均认识到危害结果必然发生。
d、认识因素有所不同。直接故意的“明知”,包括认识到结果“必然”发生,也包括认识到结果“可能”发生;而间接故意通常只认识到结果“可能”发生。
12、正当防卫的构成要件包括( )
a、针对不法的侵害行为而实施。
b、不法侵害行为必须是在进行中。
c、不得超过必要的限度,造成不应有的伤害。
d、必须是针对不法侵害人进行防卫。
13、审判阶段,无罪推定原则的要求包括( )
a、被告人不得强迫其自证其罪。
b、检察官负有证明被告人有罪的责任。
c、疑罪从无。
d、被告人不认罪则不能定罪。
14、民事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包括: ( )
a、主体
b、客体
c、内容
d、形式
15、我国民事法律行为的书面表现形式主要有: ( )
a、合同书
b、书信
c、传真
d、电子邮件
16、民事诉讼的主体包括( )
a、人民法院
b、人民检察院
c、当事人
d、其他诉讼参与人
17、民事诉讼基本原则包括( )
a、当事人诉讼权利平等原则
b、辩论原则
c、疑罪从无原则
d、法院调解原则
18、经济法学的特点包括:()
a、经济法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b、经济法学是一门边缘性学科
c、经济法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
d、经济法学是一门应用的学科
19、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特点包括:()
a、商业竞争性
b、反商业道德性
c、社会危害性
d、应受责罚性
20、我国依法行政原则包括( )
a、行政组织与职权法定
b、依法办事
c、违法必究
d、出于正当的动机
21、关于国际法,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近代国际法开始调整国际商贸关系
b、现代国际法也调整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的关系
c、国际法的法律约束力是以主权国家意志为转移的
d、国际法的法律渊源只有条约和国际习惯
22、关于国际刑事法院,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国际刑事法院和国际法院一样,都是以国家为诉讼当事方
b、国际刑事法院于1998年成立,其基础法律文件是《罗马规约》
c、关于战争罪,《罗马规约》缔约国可选择将国际刑事法院的管辖权向后推迟七年
d、安理会向国际刑事法院提交情势时,法院管辖权可以拓展至任何国家
猜你喜欢
- 2023-10-23 00:02
- 2023-10-23 00:01
- 2023-10-22 23:52
- 2023-10-22 23:47
- 2023-10-22 23:16
- 2023-10-22 22:58
- 2023-10-22 22:29
- 2023-10-22 22:27
- 2023-10-22 21:33
- 2023-10-22 2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