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电化学(一)7.1.1 电化学的研究内容随堂测验1、自发进行的化学反应在原电池中进行时,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7.1.2 原电池与电解池 法拉第定律随堂测验1、用铜电极电解水溶液,当通过溶液的电量q = 96485.309 c时,电极上析出铜( )g。
a、64
b、32
c、16
d、8
7.2 离子的电迁移与迁移数随堂测验1、一定条件下,强电解质ab的水溶液中,阳、阴离子运动速率的关系为,忽略水解离的影响,则迁移数=( )。
a、0.75
b、0.5
c、0.25
d、0.1
7.3.1 电导、电导率和摩尔电导率随堂测验1、25℃时,已知某电导池的电池常数为22.81,在电导池中装入0.0025 的水溶液,测得其电阻为326 ω,则该溶液的摩尔电导率=( ) 。
a、
b、27.99
c、
d、
7.3.2 离子独立运动定律与离子的摩尔电导率随堂测验1、在300 k,无限稀释的水溶液中,以下负离子中极限摩尔电导率最大的是( )。
a、
b、
c、
d、
7.3.3 电导测定的应用随堂测验1、对于弱电解质ch3cooh,也有。
7.4.1 电解质溶液的活度与活度因子随堂测验1、在25℃的水溶液中,,其正负离子的平均离子活度因子=0.899,则正负离子的平均活度( )。
a、0.899
b、
c、
d、0.01
7.4.2 德拜-休克尔极限公式、离子强度随堂测验1、质量摩尔浓度为1.5的 fecl3溶液的离子强度i =( )。
a、6.5
b、7.0
c、8.0
d、9.0
第七章 电化学(二)7.5.1 可逆电池随堂测验1、忽略液体接界处的不可逆性,丹聂尔电池zn | znso4 (b1) | cuso4 (b2) |cu可近似看作可逆电池。
7.5.2 可逆电池电动势及其测定随堂测验1、可用( )测定原电池的电动势。
a、希托夫法
b、界面移动法
c、库仑计
d、波根多夫对消法
7.6.1 原电池热力学随堂测验1、
a、219.2
b、-109.6
c、-219.2
d、109.6
7.6.2 能斯特方程随堂测验1、
a、>
b、<
c、=
d、³
7.7.1 电极电势和液体接界电势随堂测验1、还原电极电势越大,该电极氧化态物质结合电子的能力越弱。
7.7.2 原电池电动势的计算随堂测验1、
a、0.164
b、‒0.164
c、0.070
d、‒0.236
7.8 电极的种类随堂测验1、作为定义标准电极电势基础的是( )。
a、酸性氢电极
b、碱性氢电极
c、酸性氧电极
d、碱性氧电极
7.9 原电池设计随堂测验1、可通过测定原电池电动势来求难溶盐的活度积ksp。下列电池中的( )可用于求agbr(s)的ksp。
a、ag çagbr(s) çkbr(b) çbr2(l) çpt
b、
c、
d、
7.10 分解电压随堂测验1、电解过程中,使电解质在两极持续不断分解所需的最大外加电压称为分解电压。
7.11 极化作用随堂测验1、极化对原电池产生的影响是:随着电流密度增加,原电池的工作电压将( )。
a、增大
b、减小
c、不变
d、可能增大也可能减小
7.12.1 电解时的电极反应随堂测验1、电解时,阳极上总是极化电极电势较低的反应优先发生。
7.12.2 电化学小结随堂测验1、极化的结果是,原电池两极间的电势差随着电流密度的增大而( )。
a、增大
b、减小
c、不变
d、趋于无限大
第七章 电化学1、某可逆电池在300 k时的电动势为1.50 v,此电池在恒温300 k、恒压101.325 kpa下向环境可逆放出2 f的电量,此过程的最大电功为( )kj。
a、- 289.4
b、289.4
c、-193.0
d、193.0
2、在一定条件下,强电解质ab的水溶液中只存在和两种离子(设与可忽略不计)。已知和的运动速率存在下列关系:,则的迁移数=( )。
a、0.3
b、0.4
c、0.5
d、0.6
3、已知25℃时,0.1 的水溶液其平均离子活度因子 =0.518,则其平均离子活度=( )。
a、
b、
c、
d、
4、质量摩尔浓度为0.5的溶液的离子强度i =( )。
a、0.5
b、1.0
c、2.0
d、3.0
5、离子独立运动定律适用于( )溶液。
a、强电解质
b、弱电解质
c、无限稀释电解质
d、理想稀
6、柯尔劳施公式适用于( )溶液。
a、弱电解质
b、强电解质
c、无限稀
d、强电解质稀
7、25°c下,相同质量摩尔浓度的下列电解质水溶液中,平均离子活度因子最小的是( )。
a、
b、cacl2
c、kcl
d、
8、25℃无限稀释的水溶液,下列离子中极限摩尔电导率最大的是( )。
a、
b、
c、
d、
9、
a、0.507
b、0.173
c、0.513
d、0.267
10、当电池中有电流通过时,随着电流密度增大,( )。
a、阴极电极电势升高,阳极电极电势降低;
b、阳极电极电势升高,阴极电极电势降低;
c、阳极电极电势和阴极电极电势都升高;
d、阳极电极电势和阴极电极电势都降低。
11、任一原电池在恒温、恒压及可逆条件下放电时,体系与环境之间交换的热量等于 ( )。
a、0
b、tds
c、dg
d、w′
12、
a、-2.458
b、2.458
c、-1.229
d、1.229
13、电解金属盐的水溶液时,在阴极上优先发生( )的反应。
a、标准电极电势最高
b、平衡电极电势最低
c、极化电极电势最高
d、极化电极电势最低
14、已知某电导池的电导池系数为125.4 ,当其中盛有溶液时,测得电阻为1050 ω,则该溶液的电导率κ =( )。
a、0.119
b、1.119
c、11.19
d、0.019
15、在温度、溶剂种类一定的条件下,强电解质稀溶液的电导率随着电解质浓度的增加而( )。
a、增加
b、减小
c、不变
d、先减小后增加
16、25 ℃时,若要使电池 的电动势e为正值,则必须使( )。
a、=
b、>
c、<
d、≤
17、已知25℃时电极反应。由电极电势表查得 = -0.74 v,题给电极反应的=( ) 。
a、-142.8
b、142.8
c、-214.2
d、214.2
18、某化学反应在300 k,101.325 kpa下进行,放热60 kj。若在相同条件下通过可逆电池来完成,则吸热6 kj,该化学反应的=( )。
a、20
b、40
c、25
d、15
19、
a、>
b、=
c、<
d、≤
20、原电池的阳极是负极,阴极是正极;而电解池的阳极是正极,阴极是负极。
21、法拉第定律是研究电解池时得到的,因此只适用于电解池。
22、电解质溶液中,运动速度快的离子,其迁移数更大,导电能力更强。
23、离子迁移数主要取决于溶液中离子的运动速度,与离子的价数和浓度无关。
24、电解质溶液的摩尔电导率等于电导率除以浓度,所以其与溶液浓度无关。
25、电解质溶液中离子彼此独立运动,互不影响,所以电解质的摩尔电导率等于阴、阳离子的摩尔电导率之和。
第七章 电化学1、25℃时将电导率为0.1645 的kcl溶液装入某电导池中,测得电阻为450 w。在同一电导池中装入0.1 的nh4oh溶液,测得电阻为2030 w。计算nh4oh的电导率和摩尔电导率。
2、
3、
4、现有25℃时,0.01 的 水溶液。计算溶液的离子强度i 以及的平均离子活度因子和平均离子活度 。
5、
6、
第十一章 化学动力学(一)11.1.1 反应速率及速率方程随堂测验1、
11.1.2 基元反应和质量作用定律随堂测验1、某基元反应a b→d,此反应的级数为()。
a、0
b、1
c、2
d、无法确定
11.1.3 速率方程的一般形式和反应速率的测定随堂测验1、化学反应的反应级数()。
a、只能是正整数
b、一定是大于1的正整数
c、可以是任意值
d、一定是负数
11.2.1 零级反应和一级反应随堂测验1、已知某反应的反应物无论其初始浓度为多少,反应掉的2/3时所需时间均相同,则该反应为零级反应。()
11.2.2 二级反应随堂测验1、
a、300 s
b、无法确定
c、600 s
d、900 s
11.2.3 n级反应随堂测验1、
a、
b、
c、
d、
11.3.1 速率方程的确定——尝试法随堂测验1、尝试法可通过各级反应速率方程积分形式的线性关系来确定反应级数。()
11.3.2 速率方程的确定——半衰期法随堂测验1、应用半衰期法来确定反应级数时,必须通过改变初始浓度重复进行多次实验来获得多组()数据。()
11.3.3 速率方程的确定—— 初始速率法和隔离法随堂测验1、初始速率法和隔离法都可用于确定反应的分级数。
第十一章 化学动力学(二)11.4.1 阿伦尼乌斯方程随堂测验1、
a、等于
b、大于
c、小于
d、可能大于也可能小于
11.4.2 活化能与反应热的关系随堂测验1、
11.5.1 对行反应随堂测验1、
11.5.2 平行反应随堂测验1、
11.5.3 连串反应随堂测验1、某连串反应a→b→c,实验测得b非常活泼。当反应稳定后,则( )。
a、b的生成速率大于b的消耗速率
b、b的生成速率小于b的消耗速率
c、b的生成速率等于b的消耗速率
d、无法确定
11.6.1 选取控制步骤法&平衡态近似法随堂测验1、用平衡态近似法推导速率方程时,可以用控制步骤前的快速平衡步骤中的平衡关系式消除速率表达式中出现的任何中间体的浓度。
11.6.2 稳态近似法随堂测验1、林德曼的单分子反应机理认为,单分子反应需要通过碰撞形成( )分子,然后进一步反应生成产物。
11.6.3 非基元反应的表观活化能与基元反应活化能之间的关系随堂测验1、非基元反应的阿伦尼乌斯活化能不具有类似能峰的含义。
11.7.1 单链反应随堂测验1、单链反应是指在链的传递步骤中,消耗一个链的传递物的同时产生( )新的链的传递物的链反应。
a、一个
b、多个
c、一个或多个
d、无法判断
11.7.2 支链反应与爆炸界限随堂测验1、温度、压力和气体组成均可能对爆炸反应产生影响。
第十一章 化学动力学(三)11.8 气体反应的碰撞理论随堂测验1、通过碰撞理论与阿伦尼乌斯方程的比较,活化能ea与温度有关,在温度不太高时其与临界能ec近似相等。
11.9.1 势能面、反应途径和活化络合物随堂测验1、活化络合物是介于反应物和产物之间的过渡状态,处于反应途径上的势能( )。
a、最高点
b、最低点
c、可能是最高点也可能是最低点
d、无法判断
11.9.2 艾林方程随堂测验1、原则上只要知道了有关分子的结构,就可以用艾林方程计算反应速率常数k,而不必进行动力学测定。所以过渡状态理论有时称为绝对反应速率理论。
11.10 溶液中反应随堂测验1、在溶剂对反应组分无明显作用的情况下,活化控制的溶液中反应速率与气相中的反应速率相似。
11.11.1 光化学反应的过程&光化学定律随堂测验1、在光的作用下,某些非自发的化学反应可以进行。
11.11.2 光化学反应的机理与速率方程随堂测验1、光化学反应初级过程的速率与反应物浓度成正比。
11.12.1 催化作用的通性随堂测验1、下面关于催化剂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催化剂参与反应,但在反应结束后其化学性质和数量都不改变。
b、催化剂会改变反应的平衡常数。
c、催化剂能缩短达到平衡的时间。
d、能加速正反应的催化剂也能加速逆反应。
11.12.2 多相催化反应随堂测验1、多相催化反应中,对于同一个反应,操作条件改变,速率控制步骤可能改变。
第十一章单元测试1、某基元反应a b→d,此反应的级数为 。
a、0
b、1
c、2
d、无法确定
2、某连串反应a→b→c,实验测得b非常活泼。当反应稳定后,则b的生成速率 其消耗速率。
a、大于
b、等于
c、小于
d、大于或者小于
3、
a、0
b、1
c、2
d、3
4、对于基元反应,反应级数 反应分子数 。
a、等于
b、小于
c、大于
d、大于或小于
5、下列哪一反应有可能是基元反应。
a、a 1/2 b→c d
b、a b→d,其速率方程为
c、a b→c e,其反应速率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d、a b→d,其速率方程为
6、
a、0
b、1
c、2
d、0.5
7、在光化学反应中,吸收的光子数 发生反应的分子(粒子)数。
a、等于
b、大于
c、小于
d、大于、小于或者等于
8、两个h·与m粒子相碰撞发生下列反应:,反应的活化能ea 。
a、> 0
b、»0
c、< 0
d、无法确定
9、
a、4.013
b、8.026
c、2.492
d、6.023
10、
a、0
b、1
c、2
d、1.5
11、
a、0
b、1
c、2
d、3
12、
a、1/4
b、1/8
c、1/2
d、1
13、已知298.15 k时,化学反应 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反应速率大大加快时,反应的= 。
a、-369.228 kj/mol
b、-92.307 kj/mol
c、- 46.154 kj/mol
d、-184.614 kj/mol
14、
a、
b、
c、
d、
15、某一级反应a→b的半衰期为10 min,则1 h后剩余a的摩尔分数= 。
a、0.0312
b、0.0078
c、0.0156
d、0.0624
16、基元反应的活化能可能小于零。
17、化学反应的反应级数一定是大于1的正整数。
18、光化反应的初级过程,其反应速率与光强度和物质浓度有关。
19、恒温恒压下进行的某化学反应,加入催化剂后,其反应热不变。
20、质量作用定律只适用于基元反应,对于非基元反应,只能对其反应机理中的每一个基元反应应用质量作用定律。
21、零级反应的半衰期与反应物浓度无关。
22、根据过渡态理论,反应物在变成产物以前, 要形成一个不稳定的活化络合物,再分解为产物。
23、对于反应,各速率常数之间的关系为:。
24、气体反应的碰撞理论认为,气体分子一旦发生碰撞就可以发生反应。
25、反应级数的大小反映了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级数越大,反应速率受浓度的影响越小。
第十一章单元作业1、某一级反应进行10 min后,反应物反应掉30 %。求:(1)速率常数是多少? (2)反应物反应掉50 %需多少时间?
2、
3、
4、
5、
第八章 量子力学基础(一)8.1 量子力学发展简史随堂测验1、经典物理学无法解释黑体辐射的能量随辐射频率变化的实验数据。
8.2 宏观粒子的经典描述随堂测验1、粒子的波粒二象性指出,粒子既是波又是粒子。
8.3.1 量子力学的基本假设(1)随堂测验1、波函数表示粒子在空间某点出现的概率。
8.3.2 量子力学的基本假设(2)随堂测验1、定态是指波函数不随时间变化的状态。
8.4.1 一维势箱中粒子随堂测验1、一维势箱中的粒子,其相邻能级的能量差随能级的升高而增大。
8.4.2 三维势箱中粒子随堂测验1、对于三维势箱,其薛定谔方程的本征值为其三个一维子系统的薛定谔方程的本征值之和。
8.5 一维谐振子随堂测验1、一维谐振子的零点能为零。
第八章 量子力学基础(二)8.6.1 中心力场问题随堂测验1、中心力场问题中,球谐函数被两个量子数j 和m 所标记。
8.6.2 二体刚性转子随堂测验1、刚性转子相邻能级之间的间隔是相同的。
8.7.1 类氢离子的结构随堂测验1、类氢离子的能级由主量子数n决定,而与轨道角量子数j和磁量子数m无关。
8.7.2 原子轨道及其图示随堂测验1、量子力学中的轨道指的是单电子波函数。
8.7.3 多电子原子的结构随堂测验1、多电子原子的哈密顿算符中,两个电子间库仑排斥能项同时与两个电子的坐标有关,这使得薛定谔方程不能通过分离变量法来求解。
8.7.4 量子力学中的全同粒子随堂测验1、微观全同粒子都满足泡利不相容原理。
第八章单元自测随堂测验1、以同样速度运动的电子和中子,电子的德布罗意波长 中子的德布罗意波长。
a、>
b、<
c、=
d、≤
2、由三个粒子组成的系统,其波函数依赖于 个变量。
a、3
b、9
c、10
d、15
3、一个粒子组成的系统其状态由波函数表示,则 为时刻t,在 (x, y, z) 处发现该粒子的 。
a、位置
b、概率
c、概率密度
d、坐标
4、若单粒子系统的波函数为,则在时刻t,(x, y, z) 处体积元中发现该粒子的概率为 。
a、
b、
c、
d、
5、一个系统处于定态,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与时间无关
b、与时间无关
c、系统的能量为常数
d、粒子在空间中的位置固定
6、在一维空间中,下列函数为品优函数的是 。
a、
b、
c、
d、
7、一维势箱中粒子的波函数为,x为粒子位置,则粒子处于状态其位置的平均值 。
a、>0
b、<0
c、= 0
d、不能确定
8、在边长为a的立方势箱中,质量为m的粒子的能量为,该能级的简并度 g = 。
a、1
b、3
c、5
d、6
9、三维势箱中粒子能级的简并度随着能级的升高而 。
a、增大
b、减小
c、不变
d、变化情况不确定
10、二体刚性转子能级的简并度随着能级的升高而 。
a、增大
b、减小
c、不变
d、变化情况不确定
11、一维谐振子的质量加倍(力常数不变),则其能级 。
a、升高
b、降低
c、不变
d、变化情况不确定
12、二体刚性转子两粒子间的距离加倍,则其能级 。
a、升高
b、降低
c、不变
d、变化情况不确定
13、由两个彼此之间没有相互作用的粒子构成的系统,其定态波函数等于两个粒子波函数和的 。
a、乘积
b、加和
c、之比
d、乘积的平方
14、一维谐振子第u个能级的简并度 g = 。
a、1
b、2u 1
c、
d、0
15、he粒子的基态能量约为h原子基态能量的 倍。
a、1
b、2
c、3
d、4
16、对于h原子的基态,在原子核处 。
a、最大
b、最小
c、为0
d、大小不确定
17、h原子 j = 0的定态波函数 。
a、只与有关
b、只与有关
c、与和均有关
d、与和均无关
18、h原子从能级n = 3 到n = 2的跃迁发射光子的频率 从能级 n = 2到n = 1的跃迁发射光子的频率。
a、等于
b、大于
c、小于
d、小于等于
19、h原子的电子占据轨道,该轨道的主量子数n 、角量子数 j、磁量子数m 和自旋量子数分别等于 。
a、3,3,1,1/2
b、3,2,0,-1/2
c、3,2,0,1/2
d、3,1,2,-1/2
20、由的蒸气组成的系统,交换任意两个原子的所有坐标,系统的波函数 。
a、不变
b、变负号
c、是每个原子波函数的乘积
d、无法确定
21、下面的算符中 是线性的。
a、
b、ln
c、
d、
第九章 统计热力学初步(一)9.0 统计热力学的对象及方法随堂测验1、一个确定的热力学系统,其任何一种能级分布必须满足和。
9.1 粒子的运动形式 能级及能级的简并度随堂测验1、双原子分子平动、转动和振动的基态能量均为0。
9.1 粒子的运动形式 能级及能级的简并度随堂测验1、粒子不同运动形式的能级间隔是不同的,对于独立子系统,其能级间隔的大小顺序是。
9.2 能级分布的微观状态数随堂测验1、有确定的系统,其总的微观状态数。
9.3 最概然分布和平衡分布随堂测验1、最概然分布的微观状态数随粒子数增加而增加。
2、最概然分布出现的数学几率随粒子数增加而增加。
9.4 玻尔兹曼分布及配分函数随堂测验1、能量零点的选择对玻尔兹曼分布公式及的值无影响,对的值有影响。
2、一定量理想气体经历恒温变压过程,则粒子的配分函数都将会变化。
9.5 热力学性质与配分函数间的关系随堂测验1、系统的热力学能与能量零点有关。中,u0可以认为是系统处于0 k时的热力学能。
2、能量零点的选择对 的值都有影响。
第九章 统计热力学初步(二)9.6.1 分子配分函数的计算(1)随堂测验1、一定量理想气体经历恒温变压过程,则粒子的配分函数都将会变化。
9.6.2 分子配分函数的计算(2)随堂测验1、设b为某理想气体,其分子基态能级为非简并的,并定为能量的零点,而第一激发态能级的能量为,其简并度为2。若忽略更高能级时,则b的配分函数。
9.7.1 热力学函数的计算(1)随堂测验1、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已知双原子分子理想气体a的定容摩尔热容,这表明在此温度范围内,双原子分子a的振动能级开放。
9.7.2 热力学函数的计算(2)随堂测验1、已知co与n2的相对分子质量、转动特征温度基本相同,在298.15 k时电子运动与振动运动能级均未开放,则298.15 k标准状态下。
9.7.2 热力学函数的计算(2)随堂测验1、热力学状态函数中g,a及s与配分函数的关系式对于定域子和离域子系统都是一样的。
9.8 熵的统计意义及残余熵随堂测验1、玻尔兹曼熵定理表明,确定的系统的熵值反映了系统能够达到的微态数,此即熵的统计意义。
第十章 界面现象10.1.1 液体的表面张力、表面功及表面吉布斯函数随堂测验1、表面张力、表面功和表面吉布斯函数三者是从不同角度描述系统表面的同一性质,因此,它们的数值及单位是等同的。
10.1.2 热力学公式随堂测验1、液滴自动呈球形的原因是减小表面张力。
10.1.3 界面张力的影响因素随堂测验1、比较下列物质在20℃的表面张力的大小,,。( )
a、
b、
c、
d、
10.2.1 弯曲液面的附加压力随堂测验1、
a、
b、
c、
d、
10.2.2 毛细现象和微小液滴的饱和蒸气压随堂测验1、将洁净玻璃毛细管(能被水润湿)垂直插入水中时,水柱将在毛细管中()。
a、上升
b、下降
c、与水面相平
d、无法判断
10.2.3 亚稳状态及新相的生成随堂测验1、亚稳态存在的原因为新相难以生成,可以通过加入新相种子的方法消除亚稳态。
10.3.1 物理吸附、化学吸附和等温吸附随堂测验1、物理吸附与化学吸附的本质区别是吸附质和吸附剂之间的作用力不同;物理吸附时,吸附质和吸附剂之间以化学键力相互作用,化学吸附时,吸附质和吸附剂之间以范德华力相互作用。()
10.3.2 朗缪尔单分子层吸附理论和吸附热力学随堂测验1、朗格缪尔吸附等温式适合于任何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
10.4 固-液界面随堂测验1、
10.5.1 溶液表面的吸附随堂测验1、下列物质在水中产生正吸附的是()。
a、氢氧化钠
b、蔗糖
c、食盐
d、油酸钠(十八烯酸钠)
10.5.2 表面活性物质和表面活性剂随堂测验1、当()时,称该物质为表面活性物质,溶液的表面对表面活性物质发生正吸附。
a、<0
b、>0
c、=0
d、>100
第十二章 胶体化学12.1.1 分散系统的分类及基本性质随堂测验1、憎液溶胶是多相、热力学不稳定系统。
12.1.2 丁铎尔效应和瑞利公式随堂测验1、丁铎尔效应的实质是溶胶粒子对光的( )。
a、散射
b、反射
c、吸收
d、透过
12.1.3 超显微镜与粒子大小的近似测定随堂测验1、用超显微镜观察溶胶粒子时,无法看到粒子本身的形状和大小,但可以根据观察结果估算粒子的平均大小,并粗略推测其形状。
12.2.1 布朗运动与扩散随堂测验1、与真溶液中的分子热运动类似,溶胶粒子的布朗运动也符合分子运动规律。
12.2.2 沉降与沉降平衡随堂测验1、多相分散系统达到沉降平衡时,粒子沿高度方向形成浓度梯度,底部粒子的数浓度较高。
12.3.1 电动现象随堂测验1、下列属于溶胶的电动现象的有( )。
a、电泳
b、布朗运动
c、扩散平衡
d、流动电势
12.3.2 扩散双电层理论随堂测验1、当时,溶胶具有很好的稳定性。
12.3.3 溶胶的胶团结构随堂测验1、向中加入制备溶胶,若过量,则优先吸附何种离子?
a、
b、
c、
d、
12.4.1 溶胶的经典稳定理论—dlvo理论随堂测验1、溶胶稳定的原因是( )。
a、胶粒带电
b、溶剂化作用
c、布朗运动
d、丁铎尔效应
12.4.2 溶胶的聚沉随堂测验1、向溶胶中加入电解质,随着电解质浓度的增加,溶胶的稳定性得到提高。
12.5 乳状液的分类与鉴别稳定和去乳化随堂测验1、要想得到稳定的乳状液,必须有乳化剂的存在。
猜你喜欢
- 2023-02-27 01:16
- 2023-02-27 00:24
- 2023-02-27 00:03
- 2023-02-27 00:00
- 2023-02-26 23:56
- 2023-02-26 23:55
- 2023-02-26 23:44
- 2023-02-26 23:42
- 2023-02-26 22:47
- 2023-02-26 22:39